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安史之乱 > 唐王朝是如何平定安史之乱的?

唐王朝是如何平定安史之乱的?

小编 时间: 浏览:0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李唐王朝之所以能平定安史之乱,和当时的财政制度有关。但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唐王朝的统治者过于心急,导致最后虽然平定安史之乱,但并没有消灭安史之乱的源头,使得晚唐的藩镇割据更加严重。

唐王朝为什么能平定安史之乱

如果弄不清这个原因,总会感觉云里雾里。最根本的源头,其实在唐朝的财政制度里面。在唐朝的时候,地方收入一部分解送中央,一部分保留在地方。这固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但也使得下面的州郡财力丰厚,城池中的粮食、武器等有很多储备。等到安史之乱爆发,这些仍旧忠于李唐皇室的地方,可以迅速拉起队伍勤王。



而李唐皇室也正是大量借助了其他节度使的力量,通过和安史集团反复拉锯,最终才收复失地。后来的宋朝为了避免藩镇割据,把税收全部解送中央。但这导致了国都开封一被攻破,各地无力抵抗军锋芒,便迅速瓦解,最终只能偏安江南一隅。假如唐朝也实行像宋朝一样的财政制度,也未必能平定安史之乱。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一下,唐王朝如何平定的安史之乱。

安史集团的内讧

安史之乱爆发后,迅速横扫唐王朝,洛阳、长安先后落入安禄山手中。到了后来,安禄山甚至建国燕,改元圣武。而此时的唐玄宗逃到四川,唐肃宗逃到了灵武。如果在以后的过程中,安史集团内部不发生内讧,唐王朝付出的代价还要更大。安禄山称帝仅一年,便被儿子安庆绪联合其他将领杀掉。安庆绪懦弱,权力很大部分落入部将手中,且使得唐军收复失地的难度大为减少。



后来郭子仪等人围攻安庆绪,数月没有攻下。史思明奉安庆绪之命前来救援,打败了郭子仪等人。但随后不久,史思明杀掉安庆绪。八个月后,史思明投降唐朝,被封为河北节度使。但这只不过是唐肃宗等人权宜之计,后来图谋史思明的计谋泄露,史思明再次造反。这次史思明也过了一把当皇帝的瘾,亦建国号为燕,改号顺天。



只不过史思明当皇帝的时间更短,仅仅三个月,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不到两年,史朝义又被部将李怀仙杀掉并投降唐朝。至此,历时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在这个过程中,安庆绪杀父安禄山(第一次内讧)、史思明杀安庆绪(第二次内讧)、史朝义杀父史思明(第三次内讧)、李怀仙杀史朝义(第四次内讧),这还是影响比较大的内讧,再加上其他不载于史册的,无疑会极大地削弱反叛集团的力量,有助于唐王朝平定叛乱。

李唐王朝的收复措施

第一,保持皇室团结。马嵬坡之变后,唐玄宗明知太子李亨有异心,仍旧放他离去。等到李亨到了灵武之后,擅自登基为帝。此后,唐玄宗并没有宣布李亨的“不合法性”,反而是派人承认了唐肃宗李亨的正统性。即使后来唐玄宗有想夺回兵权的举动,但起码在名义上,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李唐皇室的团结,而没有像安史集团那样起内讧。虽然也有皇子李璘阴谋造反,但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

再者,唐肃宗在听取了李泌的建议后,让长子李豫(唐代宗)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这样,从唐玄宗到唐肃宗,再到唐代宗,基本保障了皇权的稳定交接,保持了皇室团结,最大程度形成了合力,共同平定安史之乱。

第二,重用郭子仪等九节度。在安史之乱过程中,许多节度使仍旧向唐王朝表示了效忠,其中尤以九节度实力最大。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濮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郑蔡季广琛,河南崔光远,河东李光弼,关内、泽潞王思礼。其中尤以郭子仪、李光弼威望最高。九节度之师,号称六十万,转战各地,扑杀乱党。甚至一度想要直捣敌穴,可惜受阻未能成行。这些节度使没有一起叛乱,依旧效忠李唐,是唐王朝平叛的最大底气。

第三,借兵回纥。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唐王朝从回纥借兵四千。回纥贪图钱财,但并不贪图土地。此外,于阗、大食、吐火罗等国,亦帮助唐王朝平定叛乱。唐王朝地方上财政仍雄厚,他们亦对唐王朝效忠。再加上回纥等外力,使得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平定叛乱更容易。

李唐王朝和安史集团的妥协

但是唐肃宗为了快速收复两京,没有接受李泌直捣敌穴的建议,使得未能扫除叛党势力。到了最后,史朝义被李怀仙杀死后,唐王朝也没有对安史集团的将领进行更换,反而对他们进行加官进爵。比如李怀仙授幽州节度使,田承嗣为、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使得河北三镇依旧没掌握在唐王朝手中,为以后形成了巨大的隐患。这是唐王朝和安史集团残余势力达成妥协,并没有真正根除安史集团的势力。

所以,唐王朝利用了对手的内讧,保持了皇室的团结,借助其他节度使和从少数民族借兵,才平定了安史之乱。即使如此,唐王朝最后依旧选择妥协,才完成了形式上的再度统一。

因此,虽然唐王朝名义上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安史之乱的根源却未能根除。河北三镇训练士兵、任命官吏、截留财政,又是另一个安禄山、史思明矣!从这一点上说,唐王朝并没有平定安史之乱,晚唐的藩镇割据也愈演愈烈,这不能不说是当时唐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缺失。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