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夏朝 >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如何建立和灭亡的?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如何建立和灭亡的?

小编 时间: 浏览:0

夏王朝是大禹王的儿子夏启建立的,但是真相迷雾重重,过程扑朔迷离。

大禹生前曾指定皋陶为接班人,但皋陶比大禹死得早。大禹最后一次东巡时,病死于会稽山,临终之前,把帝位传给伯益。然而,伯益的帝位,最终被大禹的儿子夏启夺走。 夏启如何夺位,有不同的说法。孟子的说法,帝禹驾崩后,夏启服丧三年,三年后伯益自己放弃帝位,自己跑到箕山之南,让位于夏启。然而,韩非子有完全不同的说法:大禹晚年时,“以启为不足任天下,故传天下于益,而势重尽在启也。已而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 明确表明夏启乃是与“友党”合谋,以武力攻伯益而夺取天下。



韩非子的观点,得到《竹书纪年》的有力支持。《竹书纪年》是这样写的:“益干启位,启杀之”,“益为启所诛”。十分明确地指明伯益并不是自己溜到山里躲起来,而是在帝位之争中败北,被大禹的儿子启所杀。

由于现存的《竹书纪年》已是残缺不全,对于伯益与启之间的斗争,写得十分简略。但明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可能见过更全本的《竹书纪年》,他在《楚辞通释》中写了这么一段话:“《竹书纪年》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 这里伯益的形象与孟子所描述的那个跑到山里躲起来的让位者形象,完全是两个人。伯益不仅没有跑到山里躲起来,反而把启囚禁了,而启奋起反抗,最终颠覆了伯益政权。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吗?历史总是上演着罗生门式的闹剧,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书里,可以以黑白对立的面貌出现。因为我们所说的历史,更多的时候乃是政治,文字记载的背后,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

在争夺帝位的内战中,启最后打败并杀死伯益,成为新的君主,这标志着夏王朝的建立。据说大禹曾封于夏,所以启的王朝便称为“夏”,后来人们便把启称为夏启。夏启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中国的王朝实际上是从夏启开始的,他是第一个王朝的第一位君王。在夏启之前,帝舜与帝禹已经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加强了中央对诸侯、诸部的控制力度,这为夏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夏启既是以武力夺权,在伯益败亡后,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有扈氏部落。



有扈氏与夏启的战争,刺破了孟子的谎言,这场战争是权力斗争的继续。有扈氏反对接受夏启的统治,理由正是夏启违背了大禹的遗命,从伯益手中窃取大权。面对反叛与不服从,夏启毫不犹豫地选择武力镇压,他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扑向有扈氏部落,在一个名为甘的地方,双方展开最后的决战。

《尚书》中有一份珍贵的文献,是夏启在大战之前向全体将士发表的演说,名为《甘誓》。《甘誓》整篇文字杀气腾腾,对敌人如此,对自己人也是如此。对敌人要“灭绝”,对不听命的部下,不仅要杀掉,连妻儿子女都不能免于惩罚,夏启是用这种恐怖手段来约束部众。这不是孟子向我们展示的那个很有德行的夏启,而是一个迷暴力手段的夏启。

关于甘之战的结局,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见于《吕氏春秋》,称夏启在甘之战并没有打败有扈氏,于是他又上演了修德那一套把戏,回去后粗茶淡饭,琴瑟也不弹,钟鼓也不听,这一修德,有扈氏自己找上门投降了。这种说法,九成出于儒家学者之手,因为《吕氏春秋》一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作者繁杂,三教九流的人都有。

第二种说法则是《史记》所载,“(启)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也就是说,甘之战,实际上就是夏启与有扈氏的最后一战,有扈氏被灭掉了。在《淮南子》一书中,也明确写到有扈氏是被灭的:“有扈氏为义而亡”,这是给予正面的评价,认为有扈氏是坚持正义才被灭的。为什么说有扈氏坚持正义呢?因为夏启根本不是合法的君主,是靠政变才上台的。

杀了伯益、灭了有扈氏后,夏启的政权总算稳固了。 夏政权的建立,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夏”即是国家的名称,也是民族的名称。“夏”后来又衍生出“华夏”一词,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华”字含有“大”的意思,又有“华美、华丽”的意思,夏王国显然对自己的器物文明非常得意,与四周蛮族相比,夏王国无论在屋宇、服饰、车马、器具等方面,都显得工艺精美,日常生活礼节优雅,夏人自然有一种自豪感。夏王朝的建立,奠定华夏民族的基础,这也算是夏启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