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公孙弘 > 公孙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公孙弘的下场)

公孙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公孙弘的下场)

小编 时间: 浏览:0

作为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出身贫寒,年轻时曾经做过狱吏,后来由于犯错就被免职,于是就靠养猪为生。虽然平时放猪但私下公孙弘还是会不断的学习,在四十多岁时还在学习《春秋》,并且经过理解还算小有所成。



在汉武帝建元元年的时候,汉武帝广征闲士,当年已经六十岁的公孙弘被推举到朝廷。

当时汉武帝让公孙弘出使匈奴,但回来后结果并不符合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认为他的才能配不上贤良,公孙弘也因为自己表现不好就以身体不好为由辞职回乡了。



回到家乡的公孙弘继续潜心学习,等到十年后汉武帝再次招募贤士的时候,公孙弘再次被推荐到朝廷。这次汉武帝看到公孙弘写的文章大为满意,将其评定为第一。

在朝上公孙弘做过左内史、御史大夫,等到丞相薛泽被免职时,汉武帝想要立公孙弘为相。但当时的制度是丞相必须要有侯爵才可以,汉武帝就将公孙弘封为平津侯,后将他立为当朝丞相。公孙弘是当时西汉第一位以丞相封侯的,开创了西汉的先例。

在朝廷上公孙弘面对汉武帝的提问,总是不以正面回答,而是先提出自己的多个见解,在汉武帝认同其中的一个后就表示迎合,从来没有与汉武帝有过争辩,所以深得汉武帝的喜欢。这种方法让汉武帝能够接受,并且公孙弘也能迂回的达成自己的目的。

汉武帝是将儒家确立为中央的正统思想,公孙弘原本出身于法家,于是经过公孙弘的努力,他将法家中赏罚分明等思想与儒家思想进行糅合,推动了汉代儒家的发展,提出要根据才能的高低来选拔人才,针对不同功绩赏罚分明,使得儒法学派做到了融合。

公孙弘终身学习,在自己失败后总结教训,终于通过努力得到认可,在为官期间,虽然处处迎合汉武帝,但所提建议都是一心为国,也是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