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樊於期 >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未知 时间: 浏览:0

最近热播的《大秦赋》中,有一个人物颇引人关注,那就是原为吕不韦的家臣,后来成为了嬴政侍卫的樊於期。

知晓“荆轲刺秦”故事的读者都知道,荆轲面见秦王的礼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级,据说还是秦王发下的悬赏。

那么,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让这位秦国将领最终叛变,投靠了燕国呢?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樊於期曾两次叛变秦王,战败降燕

秦异人,即秦庄襄王有二子,长子是秦始皇嬴政,其母为赵姬;次子是长安君成蟜,其母为韩姬。

华阳夫人曾经想要立成蟜为秦王,但没有成功,嬴政即位之后,对这个弟弟其实也没有太过逼迫,反倒对他有所重用。

但是,没成想这个成蟜最后却为了秦王位而叛变,失败之后投靠了赵国。

这要从一则“流言”说起。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大秦赋》中有一个情节,是说华阳夫人等为了抹黑嬴政,放出流言说嬴政实际上是吕不韦和赵姬的私生子,并不是秦异人的亲子,所以不能继承秦王位。

这一则流言到底因何而起,是何人放出,目前已经不可考,但《史记》、《汉书》等正史文献都记载了这一说法。

但是这个说法一直未得证实,且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这篇短小文章里的记载竟也前后矛盾。更主要的是,无论是主人公身份、结局,还是时间节点以及情节发展,和楚国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如出一辙,这则关于嬴政和吕不韦的“流言”疑似移花接木而来。

但是,这则流言被成蟜利用起来了。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话说,吕不韦担任秦相期间,依旧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地蚕食“三晋”的土地,最后切断了燕国、赵国两国和韩国、魏国的联系,形成了对“三晋”的侧翼包围,秦国对诸国逐个击破的态势已经异常明显了。

于是,始皇6年,即公元前241年,韩、赵、魏、燕、楚五国再次合纵伐秦,竟然攻入了函谷关内,兵锋直逼咸阳。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对秦国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和震荡。

第二年,吕不韦便起兵报“五国攻秦”之仇,命蒙骜和张唐领军五万伐赵,长安君成蟜和樊於期为后援。

而当蒙骜等人进攻受阻之后,想让成蟜和樊於期领兵援助,但没成想樊於期竟然煽动成蟜叛变。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樊於期以嬴政是吕不韦私生子的流言为依据,让成蟜相他才是秦庄襄王的嫡子,应该继承秦王位。而吕不韦之所以派年少且不谙军事的成蟜领军,是想借机除掉他。

于是,樊於期将这一则流言写成檄文,通告天下。

当然,这次叛变被迅速镇压,成蟜也因此逃离秦国,投降了赵国,客居于此。

但让人疑惑的是,樊於期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株连,因为在公元前237年的时候,他又担任了秦国将军,率军攻赵。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但这一次,樊於期遇到的对手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被打得大败。

也就是这个时候,樊於期畏罪潜逃,不敢回秦国,也没有投降赵国,而是去了燕国。

燕太子丹不顾人劝阻,最终还是收留了他。

秦王暴怒,将樊於期一家老小尽数诛灭,然后对其发出了悬赏。这才有了荆轲入秦时想要通过携带樊於期的首级面见秦王的事情。

可是,这一说法也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樊於期到底是谁?这个名字在正史中的出现没有前因,只有一个简单的结局,众多的信息几乎都来自与野史和传说。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樊於期身世成谜,其形象多为文学形象

樊於期的事迹多不见于正史,《史记》中对他的记载也就是“刺客列传”里关于荆轲的篇幅中略有提及,在之前并没有樊於期的信息。

而这些事迹多是在野史、小说中被提及,最为详尽的大概就是《东周列国志》了,其中第一百零三回的章节便是“李国舅争权除黄歇 樊於期传檄讨秦王”。

所以,有历史学者提出,“樊於(wū)期(jī)”这个人实际上就是秦将桓齮(yǐ),两者的读音也比较接近,疑似讹误。

而《史记》中对于桓齮的记载也比较矛盾。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对于桓齮伐赵的结果,李牧的传记和“赵世家”中都说李牧胜了,桓齮逃走;而始皇本纪中又记载桓齮有所胜利。所以有学者推断,可能这是一系列战役,桓齮取得过几次胜利,但最终被李牧击败。

至此之后,桓齮逃亡,这一年是始皇十四年,而燕太子丹在秦国受辱回国的时候,正好是始皇十五年,于是就有了桓齮畏罪逃燕的说法。

恰巧,在此之前,并没有提及樊於期其人;而在此之后,就没有了桓齮的消息。

所以有些学者认为二者就是同一个人,因讹误而产生了两个名字,这也是有道理的。

但桓齮就是樊於期的观点证据还是不足,只能作为一个观点来考量。

成蟜谋反的事情是真的,这里有一个时间点需要注意。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始皇七年的时候,夏太后逝世,以赵姬为首的外戚势力,和嫪毐等人开始排除异己,对成蟜所在的韩系势力予以排斥。

这似乎也是成蟜最后决定谋反的原因,因为成蟜在屯留叛变的时间正好是始皇八年。

那么,樊於期其实是卷入了这场外戚势力的争斗之中,檄文是不是由他所写并不可知,但根据野史、传说,《史记》后来提到他的事迹等等信息综合来看,他似乎在最初的时候将自己从这次叛变中摘了出去。

成蟜的这次谋反并非没有株连,其军、吏皆被处死。《史记》中说成蟜也被杀了,也有些说法认为成蟜虽然最后逃亡赵国,但后来也被吕不韦等人杀死了,关于结果还是一致的。

那么,樊於期也有可能是这一次清算的漏网之鱼,在最初的阶段没有被认为是这次叛变的参与者,所以才有了再次领军伐赵的行为。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而因为被李牧击败所以畏罪潜逃,这一说法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

秦军无论是从弱小之时还是开始东出的阶段,大小败仗吃了无数次,孟明、王翦、白起、李信、蒙骜等等名将都有败绩,损失也不小,甚至有时候都动摇了秦国的国本,但也没有受到太过严重的处罚。

而赵国的李牧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也不是无名之辈,败在廉颇、李牧、赵奢手下的秦将也不少,没有因为一次败仗就畏罪潜逃的道理。

所以,樊於期的畏罪潜逃,也有可能是其参与成蟜谋反的事情被查了出来,这才不得不逃走。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而如果樊於期和桓齮真的是同一个人的话,似乎也能解释得通,为何此后桓齮不再出现,而樊於期这个名字刚刚被提及,且其为何出现在燕国了。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