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韩信 > 韩信为什么被杀 不是刘邦忘恩负义,是他自己不懂进退

韩信为什么被杀 不是刘邦忘恩负义,是他自己不懂进退

未知 时间: 浏览:0

周昌到赵国任国相,更多地是刘邦为了日后保护赵王刘如意所提前布下的重要棋子。

但当周昌抵达赵国之后,却发现了一件天大的事情:赵国的军事长官陈豨养着大批的宾客,其数量之多,令周昌感到害怕。

于是,周昌向刘邦汇报了陈豨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

豨还之代,周昌乃求入见。见上,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於外数岁,恐有变。——《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韩信为什么被杀?不是刘邦忘恩负义,是他自己不懂进退

臣子之所以会与皇帝发生矛盾,大多是因为臣子想扩大自己的独立势力。

臣子想要扩大独立势力,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经营自己的家族势力;

二、培养自己的私人力量。

如果某位臣子能够做到这两点,即使他没有裂土封王,也会拥有类似的权力。

当皇帝赋予某位臣子极大的权力时,谨慎的臣子一定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内心深处随时都会感到一股说不出的恐惧感。因为,如果臣子的势力太大,皇帝一定会睡不着觉的。所以,当这位臣子的权力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他一定会主动削弱自己的权力。

当皇帝赋予某位臣子极大的权力时,野心勃勃的臣子一定会不动声色暗自窃喜,内心深处随时都会涌出一股说不出的兴奋感。因为,他认为自己可以借此发展自己的独立势力。所以,当这位臣子的权力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地继续加大自己的权力。

哪种选择更符合臣子的利益呢?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真正有理性的臣子,一定会在这种矛盾的两极之间找到平衡点。

 

韩信为什么被杀?不是刘邦忘恩负义,是他自己不懂进退

当刘邦任命陈豨为赵代两地的军事长官时,陈豨一度也感到恐惧。因为赵代地区处于抵抗匈奴的前沿,汉帝国的大部分精兵云集于此。陈豨成为这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就意味着他在军队的势力获得了大幅度增长。

当陈豨向淮阴侯韩信辞行时,韩信告诉陈豨:你是皇帝最亲信的臣子,驻守在精兵云集的地方。假如有一个人说你叛变,皇帝不会怀疑你;假如有第二个人说你叛变,皇帝就有可能会怀疑你;假如有第三个人或第四个人呢?老弟你性命难保啊!

韩信为陈豨做的分析合情合理,无论是“三人成虎”还是“曾参杀人”,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谣言可怕。

当陈豨拥有了如此巨大的权力之后,无论他有多么忠诚,刘邦都难免会猜忌他。而做事从来都是“不做不错,多做多错。”一旦陈豨对于某件事情处理得不恰当,一定会有小人跳出来挑拨他和皇帝的关系。届时,陈豨的结局应该不会太美妙。

可现在的问题是:陈豨已经获得了任命,他应该怎样避免这种结局呢?

从结果来看,陈豨选择成为一位野心勃勃的臣子,因为他最终叛乱了。

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韩信为什么被杀?不是刘邦忘恩负义,是他自己不懂进退

此时的陈豨,已经爬到了让皇帝猜忌的位置,但也是大权在握的位置,他并不甘心就此退缩。

韩信看懂了陈豨的态度,就继续劝说陈豨:你在外面努力扩张势力,我在中央政府给你当内援。如果皇帝不敢动你,那一切都好说;如果皇帝敢不服,咱俩就联手,闹他个天翻地覆!

听到韩信的这番说辞,陈豨内心是如何打算的呢?此时的韩信是落地凤凰不如鸡,我估计陈豨未必相信韩信能控制中央政府,但对于陈豨依然满口答应了韩信。对于陈豨而言:只要韩信能够把中央政府搅得一团乱,自己就有希望从中渔利。

听到陈豨的这番表态,韩信内心是如何打算的呢?此时的陈豨位高权重,我估计韩信是想借势而为。只要陈豨能够成气候,韩信完全可以打着维护功臣集团利益的旗号,重新改组帝国,瓜分天下。届时,韩信就有希望夺回失去的楚国。

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韩信为什么被杀?不是刘邦忘恩负义,是他自己不懂进退

后世很多读者都认为:韩信的谋划是异想天开,绝无成功的可能性。

从后世眼光看,这样的说法当然是对的,但他们忘记了韩信所处的时代。

在韩信的那个时代,当项羽雄霸天下时,刘邦只能蜷居汉中,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会相信刘邦可以打败项羽呢?

在韩信的那个时代,当陈胜带着九百人在大泽乡振臂高呼时,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会相信陈胜可以把秦帝国弄得土崩瓦解呢?

那是一个梦想大过天的时代,也是一个野心家前仆后继的时代。

 

韩信为什么被杀?不是刘邦忘恩负义,是他自己不懂进退

韩信与陈豨的密谋有可信度吗?谁也不知道。但从情理考虑,他们有这种密谋也不奇怪。

后世很多读者都认为:韩信坐拥楚地时不造反,现在成为淮阴侯却天天想这事,实在有些不合情理。说这种话时,我们应该反过来想一下:韩信坐拥楚地为王时,他会认为自己的报酬与功劳成正比;等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时,他会认为自己的报酬与功劳不成正比。

而韩信又是一个不懂进退的人。在心态失衡的时候产生叛乱的念头,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如果韩信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他也应该向张良萧何学习,而不是追求什么裂土封王。裂土封王虽然美好,但它却是引祸上身的根源。

 

韩信为什么被杀?不是刘邦忘恩负义,是他自己不懂进退

想当年,陈婴(秦末枭雄之一)拥有数万军队,属下们纷纷劝他劝他称王。陈婴很心动,但他的母亲劝他,不要做这种自不量力的事。陈婴还算听话,于是放弃了称王的打算,先投项梁后投刘邦,享受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

陈婴的孙子娶了汉武帝的姑姑(也就是长公主刘嫖,汉武帝能当太子,长公主刘嫖出力甚多);陈婴的曾孙女是汉武帝的皇后,也就是传说中的阿娇(金屋藏娇这个典故的主人公)。

如果陈婴也像韩信一样,念念不忘地要裂土封王,结果会这样?估计不会比韩信的结局强多少。

当一个人人处在十字路口时,常常会有两种矛盾的选择:一种是挑战,一种是退缩。

退缩未必是错,挑战未必是对;反过来说,退缩未必是对,挑战未必是错。因为,任何选择都有成功者,任何选择也都有失败者。

堂邑。以自定东阳,为将,属项梁,为楚柱国。四岁,项羽死,属汉,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壮息,侯,千八百户。复相楚元王十一年。(高祖)六年十二月甲申,安侯陈婴元年。——《史记》·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韩信为什么被杀?不是刘邦忘恩负义,是他自己不懂进退

韩信攻占齐国之后,他可以选择继续像萧何、曹参那样,做一个纯臣。可他选择了逼迫刘邦,刘邦违心地封他为齐王。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他还可以选择像张良那样,摆出一副功成身退,求仙问道的世外高人模样,彻底远离政治漩涡。但很显然,韩信没有这样超然。

韩信总是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跟樊哙等人相处都觉得丢人。再翻开韩信的履历:出卖郦食基、诛杀钟离昧。这更让人感觉:韩信在关键时刻,做事情是绝对没有下限的。

对于这样一个人,如果他不愿意低调做人,那谁也救不了他。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韩信为什么被杀?不是刘邦忘恩负义,是他自己不懂进退

也许有人奇怪,韩信与陈豨的密谋,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呢?

假如真有此事,他们的密谋一定会泄露,不泄露才奇怪。因为陈豨在召开自己系统内的高级会议时,一定会透露相关的内容,为属下打气。而韩信在召开自己系统内的高级会议时,自然也会透露相关的内容,为属下打气。

后世很多读者都认为:韩信是被冤杀的。但我们必须得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公元前201年,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杀死,他在淮阴侯的位置上生活了五年。

从一些具体的事例看,韩信在中央政府一直拥有着较高的地位。比如,樊哙仍然以尊贵的礼节拜见他;比如,当吕后与萧何接到韩信会造反的密报时,他们都相信有这种可能性。可见韩信不是什么闲散人物,否则吕后与萧何干嘛这么紧张呢?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韩信为什么被杀?不是刘邦忘恩负义,是他自己不懂进退

我希望大家明白一点:在汉初被诛杀的大多数都是裂土封王的诸侯,而功臣们大多都得了善终。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只能算功臣,他之所以会死于非命,显然有着足够的原因。

刘邦接到了周昌的汇报之后,立刻开始对陈豨进行限制和打击,而陈豨也不出意外地选择了造反。

只是苦了困在都城的韩信,被萧何骗进宫,又被吕后杀死,一世枭雄以这种结局收场,令人唏嘘。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