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白起 > 秦昭襄王 > 历史上杀神白起为何被秦昭襄王给赐死了呢?

历史上杀神白起为何被秦昭襄王给赐死了呢?

小编 时间: 浏览:0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将领,他和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将”,被封武安君,担任秦国国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他曾大破楚军,迫使楚国迁都,一蹶不振 ;伊阙之战又歼灭韩24 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长平一战击败强大的赵军,歼敌45 万,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他一生经历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武官一直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旷世奇才,最终却被秦王赐死,究竟是为什么?在笔者看来主要由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白起的个人理想和国家战略之间的冲突

范睢入秦之后,向秦昭王提出了向东扩张的“远交近攻”战略,实现“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的国家利益。前259 年秦国在主攻三晋方略指导下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而长平战役结束后范雎上书“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指出秦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已不足以支撑继而发动的邯郸战役,并且留下赵国可以起到牵制约束东方诸国的作用。于是建议秦昭王: “请使韩、赵之割地以和”。秦昭王采纳并同意与赵国达成停战协议。可以看出,秦国停止军事行动是基于战争对于国家政治经济造成的严重干预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进行调整恢复,而非放弃首攻三晋的既定方针。但白起无视战略域中军事以外的因素,战争的发动与中止取决于经济、政治、外交等要素作用的结果,这种战略视野的长短导致了白起对于邯郸战役的主张与“远交近攻”的国家战略相抵触,这种冲突伴随着秦国东扩战争的实施最终将白起抛弃。



第二,白起个人情感与君王意志冲突的结果。

秦国自商鞅改革后国家组织大为简化,军政权力集中控制于一人。范雎在给秦昭王的中写道:“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者,何也?为其割荣也。”并明确说: “今臣闻太后、穰侯用事,高阳、华陵、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指出了王权旁落、外臣擅专对国家战略的种种弊端,秦昭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粉碎了当时专权的魏冉集团,“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建立集权独裁统治。王权的不断膨胀所带来的对臣属的绝对控制,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个人情感一旦和君主意志发生冲突时,个人要么选择服从君主意愿,要么就选择死亡。白起他一再拒绝服从秦昭王的命令,并以死相抗,其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个人威望和君王地位的冲突。

传统社会的国家治理以人治为主要特征,人的地位在传统的行政权力结构中相当突出,个人权力与威望往往超过职位权威,上下级联系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导致权力冲突不可避免。白起的才能与战功为他获得了崇高的声明与威望,这种源自人格与知识的权力与威望在无法律条文的制约下不断膨胀,对秦昭王形成了客观上的挑战。清人黄中璜曾有《杜邮》一诗云: “功成见忌是强秦,何不埋名去护身? 威震四邻主亦震,兵权自古惧人臣。”秦昭王日趋强烈的不安最终在以邯郸之战为表象的情况下得到总爆发。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