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趣闻趣事 > 老子 > 请问老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是什么意思?(请问老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是什么意思?)

请问老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是什么意思?(请问老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是什么意思?)

admin 时间: 浏览:0

请问老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意思是: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

语出《老子·下篇:德经·五十六章》,原文如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白话文释义: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

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

扩展资料

《老子·下篇:德经·五十六章》本章老子继续宣扬蒙昧主义思想。这里所讲的“玄同”,也就是“抱一”、“得一”,即一切事物处于一种没有差别的“同一”状态中。 因此,凡能领悟“玄同”的人,最为天下人所重视。

四十二章和前一章五十五章讲的都是“和”,五十六章接续前章,重点讲的也是“和”。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前一章讲的“知和曰常”,即以和为事物的常态。本章讲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这三章之间层层深入,逻辑性极强,向人讲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

这一章文字蕴含很深,这就不仅仅是指执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间人们处事为人的人生哲理。他要求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在老子看来,得“道”的圣人,即修养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达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锐、纷、光、尘就对立说,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就统一说。尖锐的东西是容易断折不能长保的,把尖锐的东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断折的危险。

各人从片面的观点出发,坚持着自己的意见,以排斥别人的意见,因而是非纷纭,无所适从,解纷的办法,在于要大家从全面来看问题,放弃了片面的意见。凡是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阴暗的一面存在,只看到了照射着的一面,忽略了照射不着的另一面,是不算真正懂得光的道理的,只有把‘负阴’、‘抱阳’的两面情况都统一地加以掌握了,然后才能懂得‘用其光,复归其明’的道理。

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灰尘,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情况也是如此,超脱尘世的想法与做法是不现实的,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想法与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些都是只懂得对立一面的道理,不懂得统一一面的道理。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心的人,才能对于好的方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同其尘’,是对立的统一道理的较高运用。”

请问老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意思是: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

语出《老子·下篇:德经·五十六章》,原文如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白话文释义: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

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

扩展资料

《老子·下篇:德经·五十六章》本章老子继续宣扬蒙昧主义思想。这里所讲的“玄同”,也就是“抱一”、“得一”,即一切事物处于一种没有差别的“同一”状态中。 因此,凡能领悟“玄同”的人,最为天下人所重视。

四十二章和前一章五十五章讲的都是“和”,五十六章接续前章,重点讲的也是“和”。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前一章讲的“知和曰常”,即以和为事物的常态。本章讲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这三章之间层层深入,逻辑性极强,向人讲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

这一章文字蕴含很深,这就不仅仅是指执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间人们处事为人的人生哲理。他要求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在老子看来,得“道”的圣人,即修养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达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锐、纷、光、尘就对立说,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就统一说。尖锐的东西是容易断折不能长保的,把尖锐的东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断折的危险。

各人从片面的观点出发,坚持着自己的意见,以排斥别人的意见,因而是非纷纭,无所适从,解纷的办法,在于要大家从全面来看问题,放弃了片面的意见。凡是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阴暗的一面存在,只看到了照射着的一面,忽略了照射不着的另一面,是不算真正懂得光的道理的,只有把‘负阴’、‘抱阳’的两面情况都统一地加以掌握了,然后才能懂得‘用其光,复归其明’的道理。

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灰尘,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情况也是如此,超脱尘世的想法与做法是不现实的,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想法与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些都是只懂得对立一面的道理,不懂得统一一面的道理。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心的人,才能对于好的方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同其尘’,是对立的统一道理的较高运用。”

和其光同其尘原文及译文?

和合它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

和其光同其尘什么意思?

和、同:混同,混和;和光:把所有的光彩混合在一起;同尘:与尘俗混同在一起。

比喻

比喻随俗而处,不突出自己,不显露锋芒。

例句

他自从遭到挫折之后,就不再抛头露面了,和光同尘,默默地度过了二十多年。

出处

和其光,同其尘。注

《老子》四章

引证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晋书·卷一·宣帝纪》

吾前后仕进,十要银艾,不能和光同尘,为谗邪所忌。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奂传》

和其光,同其尘是什么意思?

 原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注释】知者不言:不言并不是不说,而是尊重客观当然,不肆意妄作妄说,这里引申为不任意施为政教号令。言者不知:谓自以为是而妄作妄言、任意施为政教号令者,其实并非是真知。

天不言而四时运行,万物滋生。圣人则天行化,因而只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浑厚纯朴的大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任由百姓自作自息而不搅扰。所以,知\"道\"者,从不师心自用妄言妄行。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日月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注释】兑:口。门:耳目。兑、门,都是指窍穴,意思是指产生贪欲尚为之处。挫其锐,解其纷:意谓用虚柔不盈的方式来化解纷扰。和:涵蓄。同:相同,混同。玄同:微妙的同一。

道乃是万物行为之本。修道者,则天行化,故不可师心自专,而应隔绝这些贪欲尚为之处,主观意识统一于客观规律,依事物的当然而然,顺事物的当为而为。无为为之谓之天,无言言之谓之德,行不端锐谓之宽,爱人利物谓之仁,不同同之谓之大,这些都可谓是与事物微妙的同一。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至道不损,至德不益,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真正之道义乃是大公,无亲疏之别,无物我之分,于大不终,于小不遗,广慈博大,至诚不移。所以,不可能得到额外的亲近,不可能得到额外的疏远;不可能得到额外的利益,不可能得到额外的妨害;不可能得到额外的崇贵,不可能得到额外的卑贱;因而为天下人所尊贵。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所谓亲疏、利害、贵贱,都是相对而显。如有所亲,必有所疏;如有所利,必有所害;如有所贵,必有所贱。故而大公者不为。

意译

 知\"道\"者,不主观臆断妄作妄言;主观臆断妄作妄言者,可谓不知\"道\"。

 堵塞表象之浅见,禁闭妄为之欲门;削弱锋芒,化解纷扰;涵敛光辉,混同凡尘;这叫做与道微妙的同一。

 所以,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亲近,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疏远;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利益,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妨害;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崇贵,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卑贱;故而这法则和践行这法则者为天下人所尊贵。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