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杜预的简介 杜预碑事件是什么

杜预的简介 杜预碑事件是什么

未知 时间: 浏览:0

杜预传

杜预是西晋时期有名的大臣,他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他不只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主导了灭吴的大战,一统了中国,对于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了无数人的崇敬。

杜预的画像

杜预的画像

杜预出生官僚世家,祖父杜畿就是曹操手下的重臣,之后在曹丕称帝之后,杜畿就被封为了关内侯,杜预的父亲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为官经历,但是因为性格太过正直,所以官场关系不太好,受到了排挤,而杜预也因此常年不得重用。虽然出身不错,但是杜预不是那种纨绔子弟,相反他自小就勤学苦读,对于当时的各种经史子集都有着一定的研究。

后来司马昭执政,司马家成为了魏国最有权势的一个世家,甚至就连曹家都不得不退让三分,而司马昭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就大量的招揽贤才,杜预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蜀汉灭亡,杜预跟随着钟会一起镇守一方,但是钟会联合姜维打算造反,结果计划还未成功就被乱军杀死,杜预侥幸逃过了一劫,之后因为平叛有功,得到了嘉赏。等到司马炎篡权立晋之后,杜预针对当时西晋腐败的官场现象提出了官员的考核制度,通过官员的政绩来决定他以后的走势,可以说这一建议是非常先进的,但是最后没有被采纳。

之后杜预又做了多年的文官,直到278年末的时候,杜预被封为大将军,前去准备消灭吴国,当时中原两分,东吴还占据着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但是实力和西晋相差很多,而且东吴内部也动荡不安,西晋抓住了这个机会,安排杜预攻打东吴,而杜预果断的几次上书也最后让晋武帝下定决心攻打东吴,最后在杜预等人的努力下,终于攻下了东吴,中原再次一统。

杜预 守弱学

杜预,一代奇才,西晋灭吴之第一大功臣,文韬武略具是不凡,丰功伟绩可称是冠绝一代,而且品德高尚,又是历史上少有的功高盖主还能全身而退的奇才,所以一直以来对于杜预的研究都非常的多,而这之中,杜预自己创作的《守弱学》就是研究的一个重点。

西晋名将杜预

西晋名将杜预

杜预一生不只是在军事上有着杰出的成就,在文学、政治等领域也有着杰出的贡献,他为《左传》作的注解,直到现在还是人们参考的重要资料,而在他自己创作的所有名篇之中,又以《守弱学》最为受人重视,这也是杜预的人生宗旨,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守则,“守弱”两字诠释了他一生由弱而强,强者恒强的过程。

守弱最早是出自道家哲学,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道理,而到了杜预这里,他又将之发展,他认为:强弱是必然存在的,世上也是一弱者为主的,但是弱者并不是永远都处于劣势的,弱者也可以变为强者。杜预告诉人们弱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弱小的现实,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弱,才有转弱为强的可能性。其次弱者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弱者所拥有的谦逊、宽容、淳朴等品质,是他们宝贵财富,需要坚守住这些东西才会有希望,并且认为即使以后变为强者了也不应抛弃这些美德。

再来杜预告诉读者,弱势是可以转化为优势的,弱者的一些贫困、艰难等缺陷反而很可能是他们向上的动力,要善于利用细节来找到让自己变强的契机,同时杜预的守弱学强调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强者,强者也会有变弱的时候,所以如何强者恒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

杜预碑

杜预是西晋时期赫赫有名的重臣,为官多年,功绩斐然,尤其是在278年之后的灭吴战争之中成功的消灭了吴国政权,统一了全国,可以说他的功绩足以流传千古,但是到了如今他的名气并不大,形象也不是那么好,这和当年的杜预碑事件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西晋名将杜预

西晋名将杜预

这段故事最早出自东晋时期的《襄阳耆旧记》,而在后来是杂记闲谈之中则被人发展引用,到后来宋朝的《遯斋闲览》的时候就发展成为了这么一段话“杜预制作了两块石碑,将之沉入水中,想着数百年后,山河变化,湖水也会成为丘陵,石碑就会再度展现出来,但是他只知道沧海桑田,却不知道石头也会被磨损毁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河流贬为山川就需要泥土填充,这样石碑也自然就被泥土给掩埋了,怎么可能看到呢?这说明了杜预不了解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啊。”

还有不少人认为杜预沉碑是为了将自己的功绩名声流传千古,通过这个故事来讽刺杜预贪图功名,杜预也因此受到了很多的嘲讽,但是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怎么符合实际的,根据杜预的性格特点来看他本人就是一个很低调的人,虽然一度位高权重,但是一直非常小心谨慎,非常淡泊名利,和上面所说的贪图名声完全不相符。而且这两块石碑应该制作在他消灭吴国的时候,作为全军主帅,立碑为念也很正常,而其中提到他的功绩也是在情理之中,所以虽然一直以来对于杜预碑都有着不少的贬低之声,但是赞扬的也不在少数。

关键字:杜预 责任编辑:maokaikai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