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乾隆 > 尼泊尔入侵清朝,乾隆为何舍近求远从黑龙江发兵?

尼泊尔入侵清朝,乾隆为何舍近求远从黑龙江发兵?

未知 时间: 浏览:0

这场“尼泊尔入侵清朝”的战争,就是乾隆“十全武功”里货真价实的一场大功:廓尔喀之役。

当时的尼泊尔,可不是现代人印象里的“南亚小国”,十八世纪统治尼泊尔的是“廓尔喀王国”。几百年来,廓尔喀部族一向以骁勇善战著称,其彪悍的战斗力,连近代的英法列强军队都曾看得心惊。乾隆年间的“廓尔喀王国”,更是南亚大陆上的“小霸”,跟大清撕破脸前,还打败了英国殖民军,且拥有不少英式装备,“腰”粗了不少。其贪馋的眼睛,也就不出意外,盯上了广袤的中国西藏

 

于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与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军队两次入侵中国西藏。特别是1791年的第二次入侵,凶残的廓尔喀军竟攻陷了扎什伦布寺,一大肆奸淫掳掠,侵吞中国西南国土。连清王朝册封六世班禅的册,也被他们野蛮抢走。如此奇耻大辱,也令乾隆皇帝震怒,次年打响的反击战里,憋足了火的清军,也摁着廓尔喀军一路吊打。终于打得廓尔喀王国主动请降,遣使到北京谢罪。

在清代“康乾盛世”的战争史上,这确实是一场大扬国威,且拱卫西藏边陲的重大战役。而为了打赢这一仗,在1792年战事的反攻阶段,乾隆皇帝也是积极调兵遣将,派来了福康安、海兰察等当时名将,更调集了西藏、四川、青海、黑龙江等地调兵。其中行军距离最远的一支,就是来自黑龙江的“索伦达兵”,即我们常说的“索伦兵”。

 

索伦,指的是清朝年间,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达翰尔、鄂温克、鄂伦春族同胞。以《黑龙江外记》的说法“世于黑龙江人,不问部族皆称索伦”。《清实录》的记载,参加这次“廓尔喀之役”的“索伦兵”,总数只有一千人。而且看地图就知道,他们从黑龙江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历经半年艰苦行军,终于抵达了西藏拉萨前线。等于是“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揍尼泊尔”。

而对这支占清军总数不到十分之一(清军总数一万三千人)的“索伦兵”,乾隆皇帝的重视程度,却是超乎寻常的重视。当索伦兵在紧急行军时,面对朝堂上下群情激奋的“喊打”声,乾隆皇帝却一再给主帅福康安发手谕:一定要等到“索伦兵”到位后,才能大举反击敌军。

打个尼泊尔,为何要等黑龙江的索伦兵?如此“舍近求远”,正见证了“康乾盛世”时代,“索伦兵”在清朝军界的特殊地位:无可争议的战场“定心丸”。

清朝立国之后,黑龙江的“索伦兵”,就渐渐成了清军里的特殊角色。康熙年间起,清王朝就在黑龙江选拔索伦部族的精壮,进行严格的骑射训练。每年的二月和八月,清王朝还在黑龙江进行“春秋会操”,集中检阅索伦士兵。初冬时黑龙江将军还举办“行围校练”,以大规模的“围猎”模拟实战。如此苦心打磨下,当内地许多八旗劲旅日益腐化时,“索伦八旗”却成了清军里骁勇善战的生力军。比如“廓尔喀之役”的清军副帅海兰察,就是出身索伦族的闪耀将星。

 

(海兰察)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廓尔喀兵之所以彪悍,首先就是其强大的冷兵器搏杀能力。而这一条,也恰恰是索伦兵的“强项”。以乾隆皇帝的赞叹说,索伦兵“人甚健壮,抢健敏捷”,论忠勇作战,“盛京之兵亦不敌索伦兵”。甚至为了强化索伦兵的冷兵器作战能力,乾隆还曾下令收回索伦八旗的各式火器,严令索伦八旗日常训练“以弓箭猎兽”,这次面对彪悍的廓尔喀兵,就指望索伦兵来“硬碰硬”。

而在这场关乎西南边陲安全的大战里,远道而来的千名索伦战士,正是清军里最强硬的铁拳。1792年闰四月,索伦兵抵达日喀则前线后,不顾一路疲劳,立刻投入到战斗里。先给盘踞西藏吉隆的廓尔喀侵略军来了个下马威,一场奇袭斩杀六百廓尔喀兵,还活捉了二百多俘虏。廓尔喀侵略军最精锐的部队,几乎这一仗,就被索伦兵打废了。

这之后的几个月里,清军翻山越岭,反击廓尔喀侵略的战斗里,前线最苦的仗,最难打的关口,经常是索伦兵在打。特别是攻占帕郎口和利底山的艰苦战役里,这些来自黑龙江大地的索伦汉子们,在南亚山脉崎岖的道路上,一次次赤着脚发起冲锋,甚至“两足肿烂”也不退却。清军能够打到距离廓尔喀首都加德满都不到十公里的距离,逼得廓尔喀国王主动求和,冲锋陷阵的索伦兵,立下了重要功劳。

功劳的背后,更有沉重的牺牲:一万三千多名清军官兵,阵亡竟有2112人。战争结束后的次年,担任副帅的海兰察(索伦族)也因战伤去世。阵亡的索伦族军官,更有阿满泰、墨尔根宝、索多尔凯、傅森内等多人。索伦兵的牺牲,可想而知。这场捍卫西南国防安全,巩固清朝对西藏主权的胜利,就是以索伦兵为代表的,上万中国各族军队团结浴血打出来的。

 

这沉重的牺牲,也是清代索伦兵的缩影。在康乾盛世的时代里,面对西南西北的各场战事,哪里军情危急,哪里就有索伦兵。从西南藏地到北疆伊犁,几乎都留下了索伦兵血战的身影。以学者郭海燕的话说:“有清一代,黑龙江索伦兵,成为朝廷的消防队,每有紧急,就调用索伦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几乎就是索伦兵的日常。几百年后,那些曾为国跋涉拼杀的汉子,依然值得我们,永远的怀念与敬意。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