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趣闻趣事 > 谥号 > 是个 > 烈是个好谥号吗?除了刘备历史上还有哪位皇帝或皇后谥号为烈?

烈是个好谥号吗?除了刘备历史上还有哪位皇帝或皇后谥号为烈?

admin 时间: 浏览:0

烈是个好谥号吗?除了刘备历史上还有哪位皇帝或皇后谥号为烈?

谥法有很多种版本,按照《逸周书,谥法解》的说法,烈属于上谥,“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简单说,谥号为“烈”的人(谥号并非只有帝王才有,诸侯、有地位功业的大臣都可以有,甚至还有“文中子”(隋朝人王通)这样的“私谥”)应该在其一生有文、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或者为扩大海外影响作出巨大贡献,或者对民生有巨大帮助,或至少在仪表风度上给属下留下深刻印象,等等。

“烈”在古代汉语中最初的意思,是“业”的通假字,“事业、功业”最初也写作“事烈、功烈”,因此谥为“烈”的人一般都要求功业不凡。比如战国时的赵烈侯(赵籍),是赵从晋国家臣升格为诸侯的关键人物,在位期间开疆拓土、保境安民,打败劲敌中山国,并将都城从行动不便的中牟,迁到了易于进取的邯郸,从此奠定了赵国作为战国强国的基础;韩烈侯韩取在位期间国势强盛,屡屡战胜郑国,为最终灭郑迁都定下基调;楚考烈王熊在位期间攻灭鲁国,让一度因白起入郢趋于没落的楚国为之一振……汉朝卫青谥号为“长平烈侯”,他本人是善终,这个“烈”同样是“功业”之意。

进入帝王时代,“烈”最初的含义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最初获得这个谥号的不论是否皇帝,基本上都是赞美其文治武功的原始意义,如刘备谥号汉昭烈皇帝,这个“烈”就是歌颂其“恢复汉统”的“功业”,而不是讽刺其在夷陵之战中碰得头破血流然后活活气死“变成烈士”.。

但到了唐宋以后,“烈”在公众眼中的意思逐渐和“业”分离,而带有“壮烈”之类“牺牲性含义”,虽然仍然是美好的意思但终究给人“不得善终”的异样感,因此自此以后谥号中通常只有一两个字的臣子虽然谥中“烈”仍然不少,但有此谥号的很多都是“烈士”,比如清代名将任举,因为在金川之役中英勇战死,谥“勇烈”,湘军、楚军将领滕家胜.、高连升、李佑厚分别谥“武烈”、“勇烈”、“壮烈”,他们也无一例外是在战场上战死的。

明清两代帝王的谥号都很长,最长的努尔哈赤,谥号长达25个字,可以说但凡美谥几乎“一网打尽”,但偏偏“烈”却绝少出现:明代包括死后追尊的皇帝在内,有“烈”在谥号中的只有一个崇祯(南明弘光帝谥“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顺治改谥“庄烈愍皇帝”),清朝则一个也没有,而崇祯恰是明清两代唯一一个无争议的“烈士皇帝”(明建文下落不明,南明几个皇帝不受官方承认)。

而在明以前,谥号中有“烈”的皇帝要多一些:

宋代帝王谥号有“烈”的有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神宗(初谥“英文烈武圣孝.”,后改“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四版都有“烈”字)、南宋理宗(建道备u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四位,这四位都是善终,他们的“烈”都是“功业”本意,其中太宗灭宿敌北汉,神宗击败西夏,理宗“端平入洛”,联合蒙古消灭金朝,雪了靖康之耻。可见,宋代的“烈”遵循了谥法古意。

唐代帝王只有最后一任皇帝李柷谥号“昭宣光烈孝”有一个“烈”字,他不过是朱温傀儡,后被害死,其“烈”显然已是“烈士”之意,而非有何“功业”可言——事实上这个谥号也是消灭了朱温后梁政权、自称“恢复唐朝”的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给的。

五代十国帝王谥号有“烈”的,有后唐懿祖朱邪执宜(谥“昭烈”,追赠)、后蜀高祖孟知祥(谥“文武圣德英烈明孝”);

辽金帝王谥号有“烈”的,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谥“大圣大明神烈天”)和他的皇后(述律平,临朝称制,谥“贞烈”)、金景祖完颜乌骨廼(追赠,谥“英烈惠桓”),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初谥“文烈”,改谥“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德宗完颜宗幹(海陵王完颜亮生父,追尊并谥“宪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后金世宗追废为辽王,改谥“忠烈”),辽金两代谥号中有“烈”的帝王没有一个“烈士”;

西夏唯一谥号有“烈”的帝王是开国皇帝李元昊(谥“武烈”),他是被儿子谋杀的,勉强算“烈士”,但得到这个“烈”应该还是出于其继承父亲“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战略并发扬光大,多次击败宋、辽军队并称帝一方的“丰功伟绩”。

南北朝和十六国时期谥号为“烈”的帝王有陈始兴王陈道谭(陈霸先长兄,追封,谥“昭烈”)、前凉张茂(前赵刘曜谥“威烈”)、张重华(东晋谥“敬烈”)、前秦世祖苻坚(后秦谥“壮烈天王”)、西燕肃宗慕容泓(谥“烈文”)、代王拓跋翳槐(谥“烈”)。这些人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陈道谭是在侯景之乱中为梁朝战死,苻坚是被追谥他的后秦姚苌所害,属于“烈士”,但他们同时也确有配得上“烈”谥法本意的事迹,而其他几位则并不是“烈士”。

除了这些帝王之外,谥号中有“烈”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安史之乱”始作俑者安禄山(谥号“大燕昭烈皇帝”),他是被儿子谋杀、诈称“被贼人所害”的,算不算“烈士”就不好说了。

综合来看,唐代以前帝王谥号一般只有一两个字,出于“概括主要事迹”的考虑,很少会把“烈”当成谥号,唐以后“烈”很容易被理解为“烈士”、“不得善终”,因此虽然谥号越来越长,但帝王谥“烈”的同样不多。

其实就算在谥号的发源地——东西周,“烈”也并非没有被滥用:东周烈王姬喜就没什么“功业”可言,东周威烈王姬午更是“三家分晋”的当事人。

烈是个好谥号吗?除了刘备历史上还有哪位皇帝或皇后谥号为烈?

谥法有很多种版本,按照《逸周书,谥法解》的说法,烈属于上谥,“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简单说,谥号为“烈”的人(谥号并非只有帝王才有,诸侯、有地位功业的大臣都可以有,甚至还有“文中子”(隋朝人王通)这样的“私谥”)应该在其一生有文、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或者为扩大海外影响作出巨大贡献,或者对民生有巨大帮助,或至少在仪表风度上给属下留下深刻印象,等等。

“烈”在古代汉语中最初的意思,是“业”的通假字,“事业、功业”最初也写作“事烈、功烈”,因此谥为“烈”的人一般都要求功业不凡。比如战国时的赵烈侯(赵籍),是赵从晋国家臣升格为诸侯的关键人物,在位期间开疆拓土、保境安民,打败劲敌中山国,并将都城从行动不便的中牟,迁到了易于进取的邯郸,从此奠定了赵国作为战国强国的基础;韩烈侯韩取在位期间国势强盛,屡屡战胜郑国,为最终灭郑迁都定下基调;楚考烈王熊在位期间攻灭鲁国,让一度因白起入郢趋于没落的楚国为之一振……汉朝卫青谥号为“长平烈侯”,他本人是善终,这个“烈”同样是“功业”之意。

进入帝王时代,“烈”最初的含义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最初获得这个谥号的不论是否皇帝,基本上都是赞美其文治武功的原始意义,如刘备谥号汉昭烈皇帝,这个“烈”就是歌颂其“恢复汉统”的“功业”,而不是讽刺其在夷陵之战中碰得头破血流然后活活气死“变成烈士”.。

但到了唐宋以后,“烈”在公众眼中的意思逐渐和“业”分离,而带有“壮烈”之类“牺牲性含义”,虽然仍然是美好的意思但终究给人“不得善终”的异样感,因此自此以后谥号中通常只有一两个字的臣子虽然谥中“烈”仍然不少,但有此谥号的很多都是“烈士”,比如清代名将任举,因为在金川之役中英勇战死,谥“勇烈”,湘军、楚军将领滕家胜.、高连升、李佑厚分别谥“武烈”、“勇烈”、“壮烈”,他们也无一例外是在战场上战死的。

明清两代帝王的谥号都很长,最长的努尔哈赤,谥号长达25个字,可以说但凡美谥几乎“一网打尽”,但偏偏“烈”却绝少出现:明代包括死后追尊的皇帝在内,有“烈”在谥号中的只有一个崇祯(南明弘光帝谥“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顺治改谥“庄烈愍皇帝”),清朝则一个也没有,而崇祯恰是明清两代唯一一个无争议的“烈士皇帝”(明建文下落不明,南明几个皇帝不受官方承认)。

而在明以前,谥号中有“烈”的皇帝要多一些:

宋代帝王谥号有“烈”的有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神宗(初谥“英文烈武圣孝.”,后改“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四版都有“烈”字)、南宋理宗(建道备u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四位,这四位都是善终,他们的“烈”都是“功业”本意,其中太宗灭宿敌北汉,神宗击败西夏,理宗“端平入洛”,联合蒙古消灭金朝,雪了靖康之耻。可见,宋代的“烈”遵循了谥法古意。

唐代帝王只有最后一任皇帝李柷谥号“昭宣光烈孝”有一个“烈”字,他不过是朱温傀儡,后被害死,其“烈”显然已是“烈士”之意,而非有何“功业”可言——事实上这个谥号也是消灭了朱温后梁政权、自称“恢复唐朝”的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给的。

五代十国帝王谥号有“烈”的,有后唐懿祖朱邪执宜(谥“昭烈”,追赠)、后蜀高祖孟知祥(谥“文武圣德英烈明孝”);

辽金帝王谥号有“烈”的,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谥“大圣大明神烈天”)和他的皇后(述律平,临朝称制,谥“贞烈”)、金景祖完颜乌骨廼(追赠,谥“英烈惠桓”),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初谥“文烈”,改谥“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德宗完颜宗幹(海陵王完颜亮生父,追尊并谥“宪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后金世宗追废为辽王,改谥“忠烈”),辽金两代谥号中有“烈”的帝王没有一个“烈士”;

西夏唯一谥号有“烈”的帝王是开国皇帝李元昊(谥“武烈”),他是被儿子谋杀的,勉强算“烈士”,但得到这个“烈”应该还是出于其继承父亲“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战略并发扬光大,多次击败宋、辽军队并称帝一方的“丰功伟绩”。

南北朝和十六国时期谥号为“烈”的帝王有陈始兴王陈道谭(陈霸先长兄,追封,谥“昭烈”)、前凉张茂(前赵刘曜谥“威烈”)、张重华(东晋谥“敬烈”)、前秦世祖苻坚(后秦谥“壮烈天王”)、西燕肃宗慕容泓(谥“烈文”)、代王拓跋翳槐(谥“烈”)。这些人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陈道谭是在侯景之乱中为梁朝战死,苻坚是被追谥他的后秦姚苌所害,属于“烈士”,但他们同时也确有配得上“烈”谥法本意的事迹,而其他几位则并不是“烈士”。

除了这些帝王之外,谥号中有“烈”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安史之乱”始作俑者安禄山(谥号“大燕昭烈皇帝”),他是被儿子谋杀、诈称“被贼人所害”的,算不算“烈士”就不好说了。

综合来看,唐代以前帝王谥号一般只有一两个字,出于“概括主要事迹”的考虑,很少会把“烈”当成谥号,唐以后“烈”很容易被理解为“烈士”、“不得善终”,因此虽然谥号越来越长,但帝王谥“烈”的同样不多。

其实就算在谥号的发源地——东西周,“烈”也并非没有被滥用:东周烈王姬喜就没什么“功业”可言,东周威烈王姬午更是“三家分晋”的当事人。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