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朱元璋 > 朱元璋的军师第一谋士并非刘伯温,而是此人

朱元璋的军师第一谋士并非刘伯温,而是此人

未知 时间: 浏览:0

受演义小说戏曲的影响,很多人以为,朱元璋座下第一谋士是军师刘伯温,事实并非如此。

朱元璋对于刘伯温,是把他当作一个精于象纬之学的术士而招纳于帐下的。

必须指出,朱元璋第一次征召刘伯温,并没有亲往,而是派人到南田山下把刘伯温传至金陵。当时的刘伯温还看不出朱元璋的王者之相,与朱元璋相见后,以各种理由推搪。

后来朱元璋在各路交叉纵横的势力中杀出,头角峥嵘,刘伯温才有渴求复入朱元璋帐下的心思。

而朱元璋也没有忘记他,再派处州总制官孙炎前去相请。

刘伯温初到朱元璋军中,不过以儒生“称军祭酒”,负责看阴阳八卦、拜神祭鬼。是龙江之战前夕,托以观风望气必胜之念,鼓动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抗,激励将士与来敌争锋,安定了军心,振作了士气,才得朱元璋赐剑拜为军师。

 

朱元璋座下第一谋士并非刘伯温,而是此人,朱元璋为他曾亲顾茅庐

而在后来的作战中,刘伯温也并未贡献有太多的奇谋异略,致使大明开国后,仅授太史令一职,主持修订新朝的历法,仅此而已。

论及朱元璋座前第一谋士,非朱升莫属。

朱升,字允升,号枫林,休宁人,后徙居歙县。其人重“华夏之分”,“严华夷之辨”,强烈反感蒙古贵族人主中原,认为“元主中国,天厌之久矣”,不乐仕进。

元政府不明就里,在他五十岁时,强行授他为池州路学正。

朱升无心赴任,却又不敢与屠刀相抗,拖拖拉拉,到了五十二岁才赴任。

但仅过三年,当刘福通在淮北发起农民起义,他挂靴而去,隐居于家乡石门山。

龙凤三年(1357 年),朱元璋亲率大军出征浙东,途经徽州,听人说起朱升的大名,犹如刘皇叔之闻诸葛亮,急匆匆似鱼趋水,“潜往访之”,亲至石门山向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

一方面,当时朱元璋受小明王韩林儿节制,属北方巾军系统。而北方红巾军的起义口号是“日月重开大宋天”,即“反元复宋”,重建汉族王朝。

另一方面,朱升也被朱元璋亲顾茅庐、礼贤下士的态度所感动,毅然出山,辅佐朱元璋以成大业。

当年诸葛亮与刘皇叔隆中作对,定下三分天下大策。

朱升与朱元璋初次会晤,就进献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

朱元璋正是严格按照这一策略,才把事业一步步做大的。

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就是火烧博望坡,直须惊破曹公胆。

朱升出山聘侍军门,第一功就是舌降徽州城。

“时守徽州路元帅福童、八元帅坚守拒命”,朱元璋欲展开强攻拔城。

朱升认为可以倚仗自己在徽州的影响力进行说降,他单骑立城下,仰脸向城里喊话:“江南行省平章、吴国智量英武,一代真主也。将军可早为善后之计,全万民之命。”

果然,城中福童等人“素服升有先见,遂开城出降”。

 

朱元璋座下第一谋士并非刘伯温,而是此人,朱元璋为他曾亲顾茅庐

龙凤四年十一月,朱元璋麾下诸将轮番攻打婺州,均不能下。

朱升认为非朱元璋亲自出马不行。

朱元璋自己并没有心,悄悄向朱升问计:你凭什么认为只要我去就可以成功?

朱升微微一笑,说,诸将攻城不下,你只要马到成功,以后威信更增。而你要取得成功,只须听我一言即可。

朱升送给朱元璋的,只有十四个字:“杀降不祥,唯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

朱元璋记下了朱升的话,亲率十万大军前往,令“城破不许安杀”。

该年十二月,果然顺利拿下了婺州。

拿下了婺州,朱元璋心满意足。

朱升却主张朱元璋乘胜进取处州,他说:“处州有刘基、叶琛、章溢,皆王佐才,难致麾下,必取处州,然后可得。”

朱元璋听从了朱升的建议,攻克处州,遂网罗到了刘基、叶琛、章溢以及宋濂等人。

龙凤九年七月,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展开生死决战。

 

朱元璋座下第一谋士并非刘伯温,而是此人,朱元璋为他曾亲顾茅庐

开头三日,陈友谅占据尽上风,朱元璋处境不利,心生沮丧,气为之馁。

朱升为他分析形势,并作建议,说:“贼尽国兵而来,众多粮少,不能持久。我师结营于南湖嘴,绝贼出入之路,待其粮尽力疲,进退两难,前后受敌,克之必矣。”

朱元璋脸露难色,说:“我粮亦少。”

朱升早料他有此一说,神色悠然地说:“去此百里许,有建昌、子昌、天保、刘椿四家,蓄积稻粮,宜急去借,勿为贼先取也。”

朱元璋犹如醍醐灌顶,赶紧分兵前往借粮,“果得粮万余”。

后来,陈友谅“粮且尽”,坐困愁湖,至八月底不得不冒死突围,拟从南湖嘴入长江,奔还武昌。

这是截杀陈友谅的最好时机,可谓千载难逢,朱元璋哪里肯舍?他亲坐胡床于泾江口指挥伏兵展开截杀。

双方反复拉锯,杀声震天,箭如飞蝗。

朱升不放心,从中军赶来,见形势危急,不由分说,冲上来掀翻胡床,把朱元璋推入船舱。

朱元璋刚离开,流矢“已中胡床板矣”。

可以说,这一次遭遇,朱元璋实在是险过剃头。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感念起朱升的救命之恩,还曾在给朱升的《免朝谒手诏》说:“卫余难于禁(泾)江口,尔宁不顾己躯;足兵饷于鄱阳湖,众跃声震天地”。

 

朱元璋座下第一谋士并非刘伯温,而是此人,朱元璋为他曾亲顾茅庐

实际上,大明开国,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 正月初四登基,朱升就于该年五月萌生退意,“告归省丘墓”。

朱元璋正是用人之际,不许他在家乡久留,说:“今天下一家,正当创为之初,早时来京,弼立政教制作。朕则汝嘉。”

没奈何,朱升省墓后只得还京。

朱升回京后,匆匆忙完朱元璋交付的工作,又于洪武二年二月正式“请老归山”。

朱元璋虽想挽留,但朱升此年已是七十一岁的高龄,而按古制,文官大抵是七十岁退休,也不好说什么了,只是再三“欲赐以爵士”。

朱升“固辞不受”,嘴里说:“臣后人福薄,不敢明天恩也!”

朱元璋关切地问:“卿子几何?即不受吾爵,独不使辅朕乎?”

朱升老泪纵横,哽咽回答说:“臣仅有一子名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臣所以不令其仕者,恐他日不得老死牖下也!”

朱元璋一听,马上拉长了脸,非常生气地说:“恶,是何言欤?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何嫌何疑而虑及此乎?”

实际上,朱升就是看准了朱元璋是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之人,猜忌心重,这才坚请辞职的,听到朱元璋的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就不管不顾了,非常直接地说:“非臣过虑,数固然耳。但愿陛下哀念老臣,臣子不免,赐以完躯,幸矣。”

朱元璋听了,默然无语。

改日,专门赏赐了朱升子朱同一面“免死铁券”,并下令各驿站迎归接往朱升还乡。

 

朱元璋座下第一谋士并非刘伯温,而是此人,朱元璋为他曾亲顾茅庐

朱升看儿子得“免死铁券”,内心大慰,陛辞时郑重地对朱元璋说:“伏惠陛下明照万里,治国有三重焉:东宫择贤师,保将相,久试贤能,百姓如保赤子。”

朱升还乡后,次年十二月病故,享年仅七十二。

补一笔,朱升辞行前所赠三语,朱元璋仅听到了第一、第三句,第二句并不能执行,诛杀了大批功臣宿将,算就握有“免死铁券”也不能为之免。

朱升的独子朱同,不但手中握有朱升为之求得的“免死铁券”,并且在朱元璋进军浙东初期建有战功,官至礼部待郎,但最终还是坐事破赐死。

朱升担心他将来“不得老死牖下”的忧虑,竟然一语成谶,成为了残酷的现实。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