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朱元璋 > 朱元璋没让刘伯温当宰相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没让刘伯温当宰相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未知 时间: 浏览:0

朱元璋为什么不让刘伯温当宰相(即丞相)?理由很简单,他不够格。

由于数百年来江南文人的各种花式演绎,刘基刘伯温,这位在明朝开国历程中并没有什么特殊功劳的文官,早已取代徐达、李善长,成为朱元璋手下第一功臣。在民间传说之中,刘伯温斩过龙脉,用七星灯续过命,当然还有神乎其神的《烧饼歌》。甚至于在明代中叶,刘伯温已经有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样的溢美之辞。

然而很可惜,假的就是假的。既然刘伯温这么牛,功劳这么大,为什么他从没有做过大明的丞相呢?毕竟在胡惟庸案之前,丞相才是百官之首。为了给刘伯温形象打补丁,于是出现了朱元璋因为嫉妒刘伯温的才能,所以不让他做丞相的传闻。甚至堂堂的《明史》,号称前后修了近百年,史料考究详实,然而其在本传中所记载的所谓刘伯温辞相一事,根本就是胡说八道。今天我们就来做一篇掰谎记。

 

刘伯温剧照

《明史》中的高大形象

《明史》在刘伯温本传之中,以生花妙笔描写了一段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丞相人选的故事。故事里的朱元璋猜忌而深刻,刘伯温却潇洒自如,言无不中,妥妥的诸葛伯温料事如神的风度。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什么叫凡尔赛,诸葛伯温这就叫凡尔赛。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是朱元璋先后提出的丞相候选人,刘伯温认为杨宪“有相才无相器”,意思就是不适合做长袖善舞的丞相角色。对于汪广洋,刘伯温给出的评价是还不如杨宪。至于胡惟庸,刘伯温认为用他做丞相,一定会坏事。

按照常理,朱元璋既然提出这三个人选,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然而刘伯温挥手之间就把皇帝心目中的候选人贬了个灰头土脸。

 

朱元璋与刘伯温剧照

可是当朱元璋提出让刘伯温当丞相之时,他老人家又继续玩凡尔赛。从嫉恶如仇到小事不想做,给人的感觉丞相都不能满足刘半仙的胃口。最后还来了句“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估计老朱脑海中杀人的心都有了。

问题在于刘伯温凡尔赛了半天,实际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按他说的没人有资格当丞相,那么大明朝的丞相位置就这么一直空着吗?还是等他刘半仙什么时候心情好了,“耐繁剧”了,就可以出山当丞相了?就刘伯温这种水平也想当丞相,他也配!

掰谎记:凡事就怕认真二字

即使《明史》说的是真的,刘伯温也不适合当丞相。更何况这段对话,很有可能是编造出来为刘伯温脸上贴金用的。

大明第一任丞相:李善长

龙凤十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韩宋皇帝韩林儿册封吴国公朱元璋为吴王。吴王下天子一等,自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几与皇帝无异。有中书省,自然就有相国。

中书省内有四个等级的高官,分别是正一品的左、右相国,从一品的平章政事,正二品的左、右丞以及从二品的参知政事。而吴王手下的第一任相国分别是右相国李善长和左相国徐达。这里要备注一句,元朝以右为尊,所以李善长的地位高于徐达。而且徐达是领兵大将,挂个左相国的头衔只是彰显他的地位而已,实际政务都是由右相国李善长来处置。那么这个时候刘伯温是什么官职呢?《实录》和《明史》均未载,估计是个芝麻绿豆官,毕竟此时的汪广洋也不过是个正五品的右司郎中而已。

到了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本人正在积极为称帝做准备,元朝的一些风俗需要进行厘正。因此李善长和徐达的官职换了一下,李善长成为了左相国,而徐达则是右相国。

丙午,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余官如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李善长、徐达二人分别进封左丞相和右丞相。以李善长的资历、地位和历史贡献,大明第一任丞相除了他以外,谁有这个资格?

 

李善长与刘伯温剧照

李善长罢相,杨宪还活着吗?

为了戳穿《明史》的谎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时间线。从原文来说,朱元璋向刘伯温咨询丞相人选这件事,发生在李善长罢相之后。

据《明实录》的记载,李善长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乞致仕”,《明史》在朱元璋本纪中称其被“罢免”,但是又在李善长本传中说他是“以疾致仕”。正反话都让《明史》给说了,搞得我们不知道应该相哪种说法。

但是不管是因病退休还是因过免职,中书左丞相这个职位,直到洪武四年正月才空缺出来。《明史》中说朱元璋“欲相杨宪”,这可真是见了鬼了。注意,笔者这里不是感叹词,因为只有杨宪的鬼魂才能在洪武四年正月出任丞相一职。

杨宪,原籍太原府阳曲县,少年时跟着做官的父亲一起“宦寓江南”。朱元璋攻克金陵之后,杨宪认为此人能成大事,主动前去投奔。此后长期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包括和张士诚、李察罕等人的联络工作,都是由其一手操办。史书上对其的评价是“裁决明敏,人称其能”。朱元璋对杨宪很器重,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初置山西行省,奉命前去治理这块前元统治区的就是杨宪。当年年底,朱元璋将杨宪召回南京,出任中书省右丞,并在洪武三年七月升任左丞。

 

杨宪剧照

但是,杨宪刚刚升任中书左丞不久,就突然因罪被杀。杨宪到底犯了什么罪?《实录》和《明史》都讳莫如深。前文我们看到,《明史》中说“宪素善基”,意思就算杨宪素来与刘伯温交好。然而,最终背后捅了杨宪一刀的正是他的好友刘基。

太史令刘基并发其奸状及诸阴事。上大怒,令群臣按问。宪辞伏,遂与炳等皆伏诛。—《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四》

换句话说,李善长退休的时候,杨宪已经死了半年,朱元璋怎么可能还打算让他出任丞相呢?

刘伯温有没有资格做丞相?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的进士。从这一年开始,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他加入朱元璋阵营为止,这中间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刘伯温只上了不到六年时间的班,最高职位是从七品的江浙儒学副提举。

顶着“名士”的头衔,已经年满50岁的刘伯温加入了朱元璋义军后又做了些什么呢?洪武三年十一月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在他的诰文中,所提到的最大功劳就是“累察乾象,多效谋猷”,原来是一位星象观察家。

朱元璋本人就是一位狂热的星象爱好者,刘伯温在这方面可谓是投其所好。于是我们看到历次大战之时,刘伯温通过对天象的解释来坚定朱元璋集团的作战信心。比如当陈友谅奔袭南京之时,刘伯温指出“天道后举者胜”,鼓舞了众将士作战的信心。朱元璋准备出师九江讨伐陈友谅,刘伯温指出“今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天命也”,意思就是此行必胜。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刘伯温没有实际领兵打仗,就否定他的功劳。对于朱元璋来说,刘伯温观察星象以后提出的建议是有价值的,也是为他所认可的。不然老朱也不会在刘伯温回家奔丧之后还对他念念不忘,特地亲自写信召他回京。

今秋告以失伉俪,携幼子还闾里。久而未至,朕心缺然。今天下一家,尔当疾至,辅成治功,庶不负昔者多难之相与。特以手书谕意,命驾一来,良慰朕心。—《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六上》

 

朱元璋剧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有用刘伯温为丞相的念头,无论是杨宪、汪广洋还是胡惟庸,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方政务经验。杨宪我们上文已经介绍过了。汪广洋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开始就追随朱元璋,有着极强的行政能力。当年徐达北伐攻克山东,作为朱元璋集团在北方的第一块地盘,是否能治理好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而当时被派往山东的人选,就是汪广洋。至于胡惟庸,更是从主簿、知县这样的基层做起,一路进入政权中枢,可见其能力之强。所以单从这一点来看,毫无实际政务经验的刘伯温,根本不可能在朱元璋的丞相考察人选里面。

结语:世人都道刘半仙神通广大,无所不能。都为其不能出将入相而感到遗憾,都为其自辞相位而感到敬佩。其实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明史》的脸上贴金而已。这世上最怕认真二字,只要仔细查一查史料,《明史》中的谎言轻易就能被戳破。

刘伯温确实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过功劳,但这些功劳不足以让他成为大明王朝的丞相,也不足以支撑起后世对他的溢美之词。诸葛伯温的神话,终究只是一个神话而已。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