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康熙 > 康熙为何在史上备受好评?只“御门听政”便足以撑起一个盛世

康熙为何在史上备受好评?只“御门听政”便足以撑起一个盛世

未知 时间: 浏览:0

智擒鳌拜之后,康熙终于真正意义上走上了亲政之路。1667 年 7 月 7 日,康熙帝登临太和殿,诏告天下,开始亲政。接下来,如何处理政务自然就成为康熙帝首要考虑的问题。

说起处理政务,听政是一直以来惯有的一项制度。所谓听政,就是皇帝主持朝廷会议,聆听内阁及各部院大臣的奏报或奏言,就其内容与大臣们进行商议之后作出决断,发布谕旨的过程。由于听政的时间通常安排在清晨,所以也称为“早朝”。

这项处理政务的制度在康熙之前就已经被很多皇帝所沿用,康熙帝也不例外。但是,他却将一贯的听政进行了改革,创立了名为“御门听政”的制度。至于制度和改革的内容,要先从“御门听政”这个名字说起。

 

康熙为何在史上备受好评?只“御门听政”便足以撑起一个盛世

御门听政

先说“御”字。御字本来的意思是指御驶的车马。后演变为多义词,其中的一个意义是指同皇帝有关事物的敬称。

再说这个“门”字,就是门窗的门。以往帝王听政的门指的是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康熙帝将这个地点进行了调整,将听政的地点改在了乾清门。如在宫外,则依皇帝的行踪而定。

三说“听”字,“御门听政”重在一个“听”字。这里的听,不仅是要用耳朵去聆听,更要用心去会意,这是皇帝正确决策的前提与基础。

四说“政”字,在这里,政主要是指军政大事、官员任免等。

历来皇帝上早朝,并不是全由皇帝亲自主持。朝廷会议皇帝不参加,或者不经常参加。这就造成了早朝回忆的不规范和全国政务处理的滞留。而康熙帝设立的“御门听政”制度则规定:听政由皇帝亲自主持。无论是在皇宫还是在行宫,凡是御门听政会议,一概由康熙皇帝亲自主持,从来不假他人。康熙帝在京期间,每天未明便着衣,勤于政务,孜孜不倦。即使在出巡期间,也要命各部院将奏章集中送到内阁,由内阁遣使转呈。若路途较近,则一日汇送一次,或隔日汇送一次;若远行外地,则三日汇送一次,递呈到行宫。

 

康熙为何在史上备受好评?只“御门听政”便足以撑起一个盛世

康熙帝在其“御门听政”制度中规定:听政需每日举行,无论酷暑寒冬,也无论风雪雷雨,康熙帝都坚持御门听政。康熙帝从康熙六年亲政之日起,到康熙六十一年病逝之前,长达 55 年,寒暑不辍,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甚至为了保证早朝,康熙帝还选择在早朝前处理一些事务:如康熙帝需到太和殿视朝,接受文武升转官员谢恩。各部族首领进贡行礼时,便先视朝,再御乾清门听政。朝中曾有大臣请康熙帝“五日一听政”,以休养身体、减轻负累,遭到了康熙帝的拒绝。他说:“朕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理事,即觉不安。

一个人能够坚持一两年做一件事并不难,但是能够像康熙帝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勤于政务,的确不易。这也就是康熙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原因所在。

康熙帝进行的御门听政一般为一日一次,如有重要事务需要处理,也可能一日数次。御门听政的时限,通常是一个时辰左右,因事而变,或长或短。听政的时间通常设定在早上,遇特殊或紧急事务,也有下午、晚间御门听政的,就是举行临时办公会。如康熙十八年七月京城大地震,当日早朝后,康熙帝又于下午再次传旨内阁、九卿、詹事、科、道等齐集乾清宫,面奉谕旨。

 

康熙为何在史上备受好评?只“御门听政”便足以撑起一个盛世

一般来讲,每次前来听政的官员一般为大学士、学士;六部九卿;詹事、科、道以及相关的官员;负责做记录的起居注官。满、汉官员,除有事故者外,凡御门听政有启奏事宜,都要一同启奏。其他官员即使不能参加御门听政,也要每日黎明齐集午门前,待启奏完毕之后一同离去。

御门听政决策过程,主要是奏、听、议、决、行五项。内容主要包括:吏部官员升转谪降、户部田赋钱粮、礼部典仪封爵、刑部处理大案要案等。官员上奏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有些奏报康熙帝当时作出决定,责令有关部门执行。遇到重要问题,各部要具本奏上,康熙帝要详细询问细节,征求各方意见,或再作调查,或再作议决。

可以说,创立御门听政,是康熙帝善于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又能继承清初优良传统的结果。是防止外戚、宦官、佞臣、宗室、后宫专权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在中国两千年帝制管理基础上,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威严肃穆的皇家办公

 

康熙为何在史上备受好评?只“御门听政”便足以撑起一个盛世

现在很多企业都很注重企业文化,因而在每周一或者每日上班之前都要进行一些相应的活动以激励人心,比如一起唱首歌或者跳操、喊口号等等。古代帝王在听政办公之前,也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礼节。只不过这样的办公礼较之现在要威严、肃穆得多。

听政一般于常规日的凌晨举行。殿外鸣响鞭三声,就像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所看到的:一人手持一柄长鞭,挥舞甩至地上发出巨大的声响。这响鞭又称“静鞭”,旨在让朝堂之上立即肃静起来。

像很多电视剧里王公大臣在朝堂上熙熙攘攘甚至在议事之时吵翻天的景象,纯属艺术化的处理和后世的编纂,在当时真实的仪轨中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皇帝的秘书——南书房行走

在清朝电视剧中,常常出现“南书房行走”,这个很奇怪的名字,这其实是一种职务。那么,这个所谓的南书房行走,到底是怎样的呢?

 

康熙为何在史上备受好评?只“御门听政”便足以撑起一个盛世

事实上,这“南书房行走”并不是一个官位,而是差使。这可不是一般的差使,他是由当时的御用知识分子——翰林来担任的。

所谓的“行走”,是指本来就有的官职,被派去其他的机构中办事。

康熙皇帝选拔南书房行走的方式十分严格,在选拔张英之时,召他进宫,双方谈得十分融洽,再次询问政务,皆是应对得当,这才被入选为南书房行走。

如此看来,这个所谓的南书房行走似乎并不是什么美差。但是,因为这个职务能够直接接近皇帝,而且对于皇帝的决策有一定影响力,所以,在翰林们看来,能够成为南书房行走是对自己一生学术的肯定与褒扬,是十分引以为荣的事情。清初不少著名文人学者入值过南书房,诸如王士桢、查慎行、方苞等。

康熙王朝在清朝276统治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因为他勤于政务,让康雍乾盛世持续了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