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古代女子 > 古代女子为什么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坐牢?

古代女子为什么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坐牢?

未知 时间: 浏览:0

在古代的女子不要说去坐牢了,如果遭到传唤,就有自杀的。这是古代的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在那个本身就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低下。女要保护自己,主要是依靠家族的势力。所谓是男主外,女主内,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极少去外界招惹是非。如果坐牢,那么有一些女子就会选择自杀,宁死也不去坐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一是古代女子用来证明自己清白的手段。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这些妇女一般没有多少受过教育,没有多少社会经验。她们根本就没有应付牢狱问题的能力。在那个时候,一人入狱,全家都要受到牵连。很可能会被敲诈勒索到倾家荡产的地步。这是古代女子无法应付的。

而且,女子一旦遭遇牢狱之灾,她们自己没有任何手段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是那个时代造成的悲剧。完全依附在男人社会的妇女,毫无保护自己的能力。她们能够抗争那个社会的手段,就只有一死。所以,有的妇女为了洗清自己的清白,就不惜以一死来证明。

 

二是监狱的待遇问题。

我们可看到很多古代的记载,在那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监狱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在《史记》里记载,在当时曾经担任过汉朝丞相的周勃,被人诬告下狱。在监狱中遭到了狱卒的虐待。周勃用尽办法被释放后,感叹道,“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后来的汉朝崇尚名节,大臣们宁死不辱。逐渐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如果要逮捕大臣下狱,就允许大臣自杀,以免遭受监狱里面的羞辱。

 

这只是对男人,而且还是对那些达官贵人而言的。我们可想而知,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如果被投入那个地方,会遭受到什么待遇。各种无休止的侮辱虐待,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忍受的。到那个时候,对女子来说,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还不如一死了之,免得遭受难以忍受的虐待。

我们看《聊斋志异》,里面有一篇《伍秋月》就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伍秋月被阴间的差役抓到监狱,遭受的侮辱。

王近窗以窥,则秋月坐榻上,掩袖呜泣。二役在侧,撮颐捉履,引以嘲戏。女啼益急。一役挽颈曰:“既为罪犯,尚守贞耶?”

 

蒲松龄虽然写的是小说,但是他写的这个情节,也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耳闻目睹。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古代监狱中的黑暗,看到如果一个女子被投入监狱会受到的羞辱。为此,蒲松龄在文章的尾不无愤怒的说,“余欲上言定律:‘凡杀公役者,罪减平人三等’,盖此辈无有不可杀者也。”我们从这里就可以想见监狱的黑暗,和那些狱吏的无法无天了。

三是古代妇女的名节问题。

在古代,女子的名节是最受人关注的。那个时代给妇女的封建礼教枷锁里,就以名节为最重。那些规定妇女行为的教条里,就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如果和官司沾边,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过错,都会给自己的名声带来污点。

 

如果经过了牢狱之灾,按照我们看到的上面监狱的黑暗。不管你是否在监狱里失节,这个污点就已经标注在了你的身上。这样,这样污点一辈子都会追随着这个妇女,让她在社会和家庭里永远抬不起头。这样一来,她的生活将是生不如死。

 

结语:

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对妇女的种种压迫,使得妇女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妇女只有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用死来抗争。同时,监狱的虐待和遭受的人身、精神上双重的侮辱,让妇女难以忍受。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女子为了摆脱这一切,采取了一死了之的办法。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