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慈禧 > 祺祥政变始末:肃顺犯了三个致命错误,让年轻的慈禧占得先机

祺祥政变始末:肃顺犯了三个致命错误,让年轻的慈禧占得先机

未知 时间: 浏览:0

清代的年号,咸丰之后是同治。但是在这两个年号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的祺祥。只是这个年号并没有真正颁行,很快就被取消了。在这个年号背后,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宫廷政变。史称祺祥政变。政变的结果,以肃顺为代表的八位顾命大臣被年仅27岁的慈禧联合恭亲王彻底铲除,从此慈禧掌权。

 

祺祥政变始末:肃顺犯了三个致命错误,让年轻的慈禧占得先机

01

大家都知道,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弥留之际,召见了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交代后事。这里的后事有两项内容,一是立载淳为皇太子;二是太子年幼,他日即位由八位大臣辅佐幼主。这八位,人称"顾命八大臣",前四位是宗室成员,他们都是皇帝的亲戚,后面四位是军机大臣。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有疑惑,临死托孤这么重大的事情,为何咸丰皇帝的老婆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没有在场?为何咸丰的弟弟恭亲王没有在场?

这是有原因的。慈禧和慈安虽然贵为两宫太后,但是清朝祖制,后宫和太监不得参与国事,所以被排出在外。而恭亲王被排除,则是因为咸丰对恭亲王不任。咸丰即位后,先是重用恭亲王,命其入主军机。可是,在咸丰五年,两人关系僵化,恭亲王被赶出军机处。直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咸丰才急急忙忙启用恭亲王来主持议和,自己跑去承德"打猎"。咸丰病重,恭亲王曾请求到承德看望,咸丰拒绝了,理由了"相见徒增伤感,不必来觐"。可见,咸丰到死都防备着恭亲王。

咸丰的这个态度,反而促成了慈禧和恭亲王的秘密联合。

丈夫死了,要继承帝位的孩子还小,慈禧怎么办?只能争取垂帘听政一条路。否则就要被当权派踩在脚下,孩子能不能活到亲政那天都是问题。所以,她不得不放手一搏。

 

祺祥政变始末:肃顺犯了三个致命错误,让年轻的慈禧占得先机

02

咸丰帝七月十五日去世,八月六日那天,一个叫董元醇的御史便上了一封奏折,拉拉扯扯讲了一大堆,重点只有一条,那就是请求让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后宫干政,明显违反祖制,御史居然胆敢如此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违反祖制,原因只有一条,后面有人指使。这种赤裸裸的对顾命大臣的挑衅,顾命大臣也是赤裸裸地将其驳回:明令不准。

九月一日,恭亲王从北京赶到热河。到热河的第一件事情当然是去哭灵,据记载,恭亲王"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下泪"。恭亲王哭完灵,慈禧便急匆匆地召见了他。"祭毕,太后召见。恭邸请与内廷偕见,不许,遂独对。约一时许方出。"

慈禧忙着见恭亲王,恭亲王为了避嫌,提出与肃顺等"内廷"大臣一起觐见,慈禧却不允许,只准他一人进去。双方谈了"一时许"(按照现在的时间概念,应该是两个小时左右)。

至此,已经能够基本判定,慈禧和恭亲王谈妥了。

03

但是,要顺利发动政变,光有他们二人还不够,还需要有军队的支持。于是,另外一个人浮出水面,这个人叫胜保。

胜保举人出身,咸丰即位后得以重用,曾带兵与僧格林沁一起抗击英法联军,但是以失败告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议和结束后,北京周边的部队主要由胜保统领。胜保是坚决站在慈禧一边的。咸丰还没有死,胜保就扬言要带兵到热河"勤王","清君侧"救慈禧。慈禧得知后非常感动,亲手在荷包上绣了"精忠报国"四个字送给胜保。

现在咸丰去世了,慈禧便秘密串联胜保,用他的军队作为政变的后盾。

慈禧、恭亲王和胜保等人的阴谋是在热河就密谋好的,并且提前在北京做好布置,只等肃顺等人进网。当日,后党一派的醇亲王奕譞和端华等人闹矛盾,盛怒之下竟说:"俟进城说话。"被身边的人"喝止之"。这足以说明,慈禧一派的阴谋,是早就安排周密了的。

 

祺祥政变始末:肃顺犯了三个致命错误,让年轻的慈禧占得先机

04

恭亲王、胜保等人先于皇帝灵柩启程,早早回到北京。两宫太后和随皇帝灵柩一起回京。十月一日,灵柩抵达北京。恭亲王率领一班大臣迎接。接驾后,按照事先的密谋,上演

了一出自导自演的好戏:

二后见了恭亲王及其他大臣,哭诉"三奸欺藐之状"(三奸指的是顾命八大臣中反对垂帘听政最为强烈、也比较有势力的肃顺、端华和载垣三人)。

大臣们问:"何不重治其罪?"

二后回答说:"彼为赞襄王大臣,可径予治罪乎?"

然后大臣们出主意说:"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问。"

二后曰:"善!"

第二天,群臣朝会,恭亲王当众宣布拿问载垣、端华和肃顺三人的诏书。当时载垣和端华在场,肃顺则还没有抵达北京。载垣和端华两人竟然还没有反应过来,竟然质问恭亲王,我们都还没有签署,你哪来的诏书?

旁边侍卫才不管那么多,直接拥上去就将二人拿下。

然后派醇亲王奕譞带人前去捉拿肃顺。当日,肃顺走到密云,一行人在密云过夜。奕譞抵达时,天已经黑了。宫里来的侍卫将屋子团团包围,奕譞待人冲进屋内,将肃顺从被窝里带走。

八大臣中的三位,一天之内便全部拿下。可见慈禧和恭亲王行动之迅速敏捷。

载垣和端华被赐自尽。肃顺则惨得多,被押往菜市口斩首。八大臣中的穆荫被发往军台效力,景寿、匡源被革职,帝师杜受田的儿子杜翰先是被革职发配新疆,未及成行便被赦免,从此闭门不出。焦佑瀛被革职后,归隐故乡,再也没有复出。

祺祥政变后,年号更改为同治,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而大权则掌握在慈禧手中,乾纲独断。恭亲王成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权力比咸丰五年革职前还大。胜保被擢升为镶黄旗满洲都统。

05

 

祺祥政变始末:肃顺犯了三个致命错误,让年轻的慈禧占得先机

以上,就是整个祺祥政变的始。祺祥政变,顾命八大臣拿着咸丰给我遗诏,却仍旧斗不过年轻的慈禧和恭亲王。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点:

一是力量散,没有统一思想,也没有形成集中领导。人们习惯于将"顾命八大臣"称为"肃党",以为他们都是听从肃顺的指挥。其实并非如此,肃顺只是他们中权力较大、行事高调、比较跋扈的一个。事实上他们之间既没有统一的行动也没有周密的计划,他们之间意见也不统一。被抓之后,肃顺曾叱责他端华和载垣:"若早从吾言,何至有今日?"端华是肃顺的三哥,他们三个后来都被斩首了。其余的算是骑墙派,反对程度也不及三人激烈,所以事后没有被杀。

二是肃顺忽视了恭亲王的力量,没有主动拉拢恭亲王。恭亲王要的,无非是权力。慈禧能给,只要坐稳了顾命大臣的位置,肃顺何尝不能给?如果肃顺能降低姿态,主动拉拢恭亲王,想必恭亲王不会置之不顾的。

三是过分依赖咸丰皇帝的遗诏。咸丰皇帝的遗诏表面上有至高无上的威力,其实在武力面前就是个屁,后来慈禧就宣布肃顺等人的罪状,第一条便说咸丰"并无令其赞襄政务之谕"。你看,人家说你手里的诏书是假的——尽管该诏书已经颁行天下,人人皆知,反正是死无对证,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有说话权。肃顺以为有了这份诏书,就万无一失了,就可以轻视年轻的慈禧了。

一个政治经验丰富的政客竟然死在一个小寡妇手里,让人扼

正是以上几点原因,才使得慈禧和恭亲王紧锣密鼓地操作政变的时候,肃顺等人竟然毫无应对措施,最终不但失去了权力,也失去了脑袋。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