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雍正 > > 继位 > 合法性 > 一直是 > > 直到 > 最近 > 康熙 > > 雍正的继位合法性一直是迷,直到最近康熙遗诏出现

雍正的继位合法性一直是迷,直到最近康熙遗诏出现

未知 时间: 浏览:0

历史烟云已散尽,

成王败寇不由人,

谁真谁假尽戏说,

真相早已绝封尘。

满清皇朝的第三任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由于风靡全国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长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精心演绎,躺在清西陵两百大几十年了,又一次名声鹊起、成为热点。

对雍正的个人评价和雍正王朝的历史作用一直受到民间传说和野史的左右和影响,甚至其继位的合法性都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就其继位有很多种传言,最经典的民间说法是雍正将康熙传位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了“传位于四子”。其实这是很容易辨别的“真假”,因为康熙的遗照是满汉两种文本同时存在的。可人们为什么偏偏其“假”呢?

雍正继位得合法性仅仅在民间是个问题,史实强并不存在。这是因为一,坊间流传得依据就是“于”,即雍正篡改遗诏,把父亲传位诏书中的“传位十四子”的“十”改成了“于”,一字知改定乾坤,“十四子”成了四子雍正。但清时的“于”是“於”,改起来六不是“十”字抢边加横,下边添勾那么容易;二,诏书的格式是满文汉文,满汉对照,以示庄重,改,六更于可能。以前不拿出来,是没有必要,现在拿出来,是炒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博人眼球。

野史记载雍正和隆科多勾结,一起篡改了诏书,把“十四子”改成“于四子”,这里的“四子”指的就是雍亲王胤禛,而“十四子”则是胤禛的同母弟弟,当时大将军胤祯。这种说法被历史学家否认,首先清朝的遗诏都会有满汉蒙3种字体书写,即使汉字能改但是满文和蒙文的2字的差别甚大,不可能随意改动。其次,古代汉字都是繁体,于字繁体与现状完全不同,这方面也是不可能做手脚的。

大陆和台湾保存的的康熙遗诏的满文部分的继位人部分都缺失,所以很多人就认为第一种说法不成立,满文都没有写明继承人,不存在2字差别一说。

雍正当上皇帝到底是阴谋篡位还是奉诏继位,从他登基开始就有争论,到现在也还没有弄清楚。清史专家冯尔康是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18卷雍正传记部分的作者,也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雍正传》的作者。他在《中国通史》中没有展开论证雍正继位问题,只是用下边一段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从现在已掌握的资料看,说康熙帝要传位雍正帝或允禵,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这个问题仍可存疑。但是按康熙帝遗愿胤禛合法继位的说法较为可信,而指定允禵嗣统说的历史资料则更缺乏可靠性。

…康熙遗诏的汉文原件,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胤禛于是日公布的即位诏,原件也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起居注》记叙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胤禛生母仁寿皇太后的话……这几项资料的形成都比较早,它们对胤禛受诏继位的记载没有矛盾,反映他应命嗣位的一定真实性。  在康熙弥留之日,《清圣祖实录》说胤禛奉诏至畅春园,三次见父皇,康熙告诉他病势转重。他在斋戒期间,负有祭天重任,如果不特地召唤,不能离开斋所。否则,他到畅春园,就违背了皇帝旨意,会被谴责和驱逐。可见他多次见到乃父,说明他的到来,必为康熙所召。而这时的非常召见,当有特殊使命。这件事,可作为传位胤禛的侧面证明。

康熙病重时,召阁老马齐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康熙晚年确实宠爱弘历,进而增加对胤禛的好感,选他为嗣君,也并非不可能。  ……记载都说隆科多是传遗诏之人……胤禛给隆科多定罪,有一条是说隆科多曾讲“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这是说传遗诏的人身为重臣,会被皇帝所忌而有杀身之祸。这也意味着他是受命辅佐胤禛。  

总起来说,胤禛讲康熙遗言传位给他,并没有留下令人确信无疑的材料,但是联系康熙生前比较看重他的情况分析,在弥留之际决定传位给他,并从斋所召致畅春园继位是完全可能的。胤禛嗣位初期的许多资料所描述的这一情况,他于十三日到畅春园的问安,康熙综合考虑胤禛和弘历父子的品格,隆科多的传诏,都具有可信的成分,所以说不能排除康熙传位胤禛的说法。当然,怀疑他得位不正的论点论据,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应与胤禛合法继位说的资料一并考虑。

于传位胤禛说最对立的是传额位胤禵说……可以叫做盗名改诏篡位说。这是以汉文书写遗诏作前提的说法……于理不通。  

还有一种传位胤禵的说法,也是雍正中就流传于社会各阶层的。民间传说,康熙病中,“降旨招胤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康熙降旨召胤禵,应由内阁承办,撰写诏书,由兵部所管的驿站发送。隆科多既非内阁大学士,又不是兵部主管,他怎么能一手遮天,阻止得了康熙召回胤禵?再说康熙即使原想传位十四子,从下达诏书到他抵京,须要二十几天时间,在诸子激烈争位的情况下,这么多天没有国君,天下岂不大乱?所以康熙也很难这样办。  

康熙丧事出来,胤禛采取一些非常措施,“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大内,关闭京城九门六天。其实,这是当时形势所决定……没有出现诸皇子停尸相战的事,康熙后事办理得也比较顺利。胤禛的保安措施,防止了可能发生的政治变故,这是应当肯定的,由此怀疑他系出自篡位的需要,则属不察当时形势的脱离实际的议论了,自不能说明胤禛得位不正。  

如果立胤禛之说没有破绽,哪来的这些异说呢?似乎也不难理解。因为争储位是激烈的权力之争,有了新君之后,失败者也不会甘心……百姓对康熙后期十分严重的太子问题早有所议论和担心,而不管谁上台,对于鞭挞他的观点,容易为一些人所接受。同情失败者,也是人之常情。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