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李广 > > 七大 > 原因 > 难道 > 都是 > 命运 > 李广难被封侯的七大原因,难道都是命运不公?他自己一点问题都没

李广难被封侯的七大原因,难道都是命运不公?他自己一点问题都没

未知 时间: 浏览:0

西汉名将李广,才略过人,英勇善战,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一提到李广,匈奴往往望风而逃,并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一生都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的悲剧,造成他的英雄事迹的传诵。那么就连李广的儿子最后都封侯了,为什么李广没能封侯呢?是时运不济,还是天妒英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李广难被封侯的七大原因,难道都是命运不公?他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战功赫赫一生未封侯的将军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李广因为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为什么李广封侯就这么难呢?

李广难被封侯的七大原因,难道都是命运不公?他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一 李广的年轻当打之年恰逢文景时期,李广英雄无用武之地

李广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文帝时代任老臣,李广正值少年郎,景帝时代重文轻武,李广却是武中将,武帝时代偏爱青年将领,李广却已经白发苍苍。由于官职卑微,李广一直戍守在抗击匈奴最前线上。文帝景帝时代,他屡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也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威名也为匈奴胆寒。

当时的军事政策也是以防御为主,就是卫青和霍去病在那个时代也不会有所作为,也只能是被动防御。文帝也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那个大背景下,再有才干的将领也难有所作为。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广因其勇猛善战也是有受到封赏的机会的。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所以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

李广难被封侯的七大原因,难道都是命运不公?他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二 李广没有政治头脑

这点何以表现呢?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时务,竟然接受了,还带回京城炫耀。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 李广在“七王之乱”中私受梁王印毫无疑问是胜利后的不理智行为。这是一个原则上的致命错误,他没有坚定的政治路线,搞不懂自己的兵权为谁服务,失去了景帝的信任。

李广难被封侯的七大原因,难道都是命运不公?他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三 李广治军也有问题

李广的部队并不排成战斗的队伍,哪里有好的水草就在哪里扎营。一旦扎营,对战士也没有过多的约束,有的时候连守卫和向总部传递的文书都省略了。李广平易近人,能和下属打成一片是好事,但军纪涣散,必然导致军令执行效率低下。李广的部队屡屡遇险导致全军覆没或无功而返,正说明李广治军方法的失败。遗憾的是李广一生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直到最后一次因为迷路而贻误军机。

李广在个人奋战时的勇敢和面对危机时的冷静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李广从来没有把自己的部队组织好形成统一的战斗力。作为领导的首要任务是团结好团队,领导好团队而不是一味的单打独斗。没有人能够单靠自己成就一切。人们必须结合在—起,将个人的才能、创造力和精力投注到团队中,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在当今快节奏工作环境中,团队的执行力与创造力比单打独斗的个人强得多。只有建立高绩效的工作团队,让团队成员彼此合作,激发成员创意,获致独到且具一致性的工作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李广难被封侯的七大原因,难道都是命运不公?他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四 李广打仗喜欢以硬碰硬,逞匹夫之勇

李广个人的作战能力很优秀,但是作为将领并不合适。和他同期的程不识相比较,程不识治军严整,匈奴往往退避不与交战,所以程不识的战功并不显著;但是李广动辄大胜,动辄大败,作为将领,把战争当儿戏,视生命如草芥是不可以的。这也是霍去病不肯重用他的原因之一。李广的飞将军称号是崇尚个人武力的匈奴人给的,对已经讲究战争艺术的汉族来说其实并不合适,说句不好听的:匹夫之勇而已。李广打仗,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就好比在赌场赌钱,不是大赢,就是大输。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被任为上郡太守。后李广又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闻名。李广英勇善战固然是优点,但同时也是缺点,每每遇敌,依仗“艺高”而致“胆大”,经常以劣势兵力向敌优势兵力发起冲击,因武艺高强敌军对李广莫奈其何,甚至被俘也能夺马回营。虽然个人表现极为出色,但以少拼多造成部卒死伤惨重,而且难以聚歼敌方。一仗下来,敌我伤亡对比经常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自然难以立功封侯。

李广难被封侯的七大原因,难道都是命运不公?他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五 李广心胸太过狭窄,没有大将风度

何以知道李广心胸狭窄呢?从一件事情就可以窥探一二。原来李广赋闲以后,常在蓝田南山中狩猎。曾有一次在夜间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与别人在乡间饮酒。归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上前呵斥李广不让通行。李广的随骑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亭尉说:“就是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于是就扣留了李广等人,留宿霸陵亭下。过了不久,匈奴攻入辽西,击败了韩安国的军队。于是皇帝召回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准许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亭尉杀了,然后向皇帝上书谢罪。

我们不难看出,这个霸陵尉死得有些冤。不管当时他喝没喝醉酒,他的做法都是无可非议的。既然现任将军都不能夜晚通行,你李将军又有什么特权来破坏这一规矩呢?就因为按规矩办了,扫了前任李将军的面子,当前任李将军变成现任李将军,手中握有生杀大权之后,霸陵尉就只有引颈就戮了。李广的心胸怎么会狭窄到这种程度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本身知道自己并不是最强的,也许根本就算不上强,但是他不能接受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有人比自己强,若是发现有人强过自己话,他就会心烦意乱,只盘算如何削弱对手,而不是提高自己。但是一个真正的强者,他的目标是要做到最好,他不能接受自己处在第二的位置,所以当他发现有人比自己强的时候,他会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他们的风格是激发自我潜能,通过对超越自我来超越别人,使自己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李广难被封侯的七大原因,难道都是命运不公?他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六 缺乏忠厚,杀降不仁

李广为陇西大守的时候羌人造反,他用诱降的办法使800多羌人放下了武器,却在一夜之间将他们全部斩尽杀绝。这种疯狂的不计政治后果的不讲人性的不守信用的恶劣行为,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今,都是令人发指的无耻行径。李广后来也将这一事件作为一生中最大的悔恨,当时就有人指出:“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我想,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李广数不能封候,于是向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候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候,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难被封侯的七大原因,难道都是命运不公?他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七 无视领导,意气用事。

作为军人,任何时候都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服从服务于自己承担的职责。漠北决战事关汉王朝与匈奴、中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卫青作为三军统帅承担着重大责任,谋略决策,用将布阵,是其重要职权。当卫青调整分工,李广却为了自己的封侯梦公然顶撞,一再要求自为前锋,被拒绝后又消极怠工,终于酿成了没有按照规定的期限到达指定位置的悲剧。当卫青要求其说明情况时,他竟然当着部下指责卫青,言毕引刀自刎。这只能说明李广心态不正,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后来李广之子李敢因此击伤卫青,而卫青却隐忍不发,足见卫青之高风亮节。

李广难被封侯的七大原因,难道都是命运不公?他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但他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其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作不成一个好的元帅。后来漠北决战,卫青令他从侧翼出击,从军事角度讲,并非是看轻李广的才华,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广作战冲击力强,运动迅速的特点,可惜天不助李广,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作为一个将军,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尊重。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