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网 >趣闻 > 历史趣闻 > 袁崇焕 > 乾隆 >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小编 时间: 浏览:0

乾隆不是为一两个抗清名将正名,而是为了一批人平反,足足有三千多人。其中就包括我们比较熟知的头可断,志不屈的史可法,以及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的袁崇焕。

尤其是这个袁崇焕,不仅一炮差点轰死努尔哈赤,他的死也是皇太极反间计陷害的。乾隆不仅平反了袁崇焕,还千里迢迢的寻找袁崇焕的远房后人,把他们接到京城授予官职。此举可真是一下子实实在在的打了两位祖宗的脸。



那么乾隆是吃饱了撑的么?

显然不是,他做这一切围绕的都是一个“忠”字。历代君主都希望自己的臣民是忠于自己的,为抗清将领平反就是宣扬他们忠君爱国的精神。

但其实乾隆这么做也是有很大风险的。一来,因为大清立国以来一直视抗清分子为逆党,乾隆公开为他们平反等于否定父祖的政治倾向,间接说他们是错的。二来,怀念明朝的遗民一直存在,大清厉害统治者辛苦建立起来的社会稳定,很可能再起波澜。



所以为了保证这件事能顺利进行,乾隆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扩大表彰明朝忠臣的范围,不仅包含为抗清而尽忠殉难的人,还包括了大量抵抗李自成义军而殉难的将领。把他们收录在一起,编辑成书,出版发行。另一方面继续严查反清文字,一经查出,一律销毁。坚决把舆论导向掌握在自己手中。

另外,对于当初那些投降大清而受嘉奖的大臣,乾隆的态度也是180°大转弯,一律打上贰臣标签,同样收录成册,编成《贰臣传》,进行批斗。对于像吴三桂这种降而复叛的或是前后投降两次的,则打入逆臣的行列,编进《逆臣传》。



乾隆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树立忠君的思想。对于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来说,建国初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强调其正统性,自然不遗余力的打击前朝,但是当政权稳定之后,统治者想的就是百年之后的帝国需要的都是像袁崇焕、史可法这样的忠君爱国志士,需要尽早把这种观念植入人心。这就是为什么清朝没有从一开始就强化这一观念,而是到了乾隆这里才做这件事。



类似的事情朱元璋也做过,起义的时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喊得山响,江山统一之后又开始对元朝的统治感恩戴德,甚至不惜抹黑自己起义反抗朝廷是被裹挟所致。从这儿也可以看出,统治者都具备两面性,只要对自己有利,并不计较什么打不打脸的,所以乾隆的祖宗们应该也不会怪他。

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邮箱:599385753@qq.com。

精选图文

53237